青春中国 灿烂气象丨在飞机、铁路的故事中读懂中国
评论
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青春中国 灿烂气象丨在飞机、铁路的故事中读懂中国

文丨郭文浩

国庆大阅兵前夕,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引用之前媒体报道的一个故事,让不少网友十分触动:70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飞机只有17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70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的中国,早已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了。此时此刻,我们足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吴谦动情地说。

是啊,70年来,这样的改变屡见不鲜。除了上文提到的飞机,我还想讲讲铁路的故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生在这个时代,经历了其间二十年的历程。如果从一个青年的角度去审视当下的中国,我想更应该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去切入,才能由衷感受国家与个人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今年7月,我参加了由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的“记录中国”暑期实践项目。今年的主题是“大国工程”,实践地点涉及我国正在或将要建设的重大工程。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如今的中国,是外国友人嘴里的“基建狂魔”,频频创造了BBC纪录片里所说的“工程奇迹”。

我实践的地点在川渝地区。坐在飞往成都的航班上,我内心激动又忐忑。四川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但以前从没踏上这里的土地,所以对这次活动,我抱着很强的期待。

从内江铁路民工纪念馆出来,坐在成都去往重庆的高铁上,我内心的感觉突然分外强烈。当年为了修建老成渝铁路,无数铁路民工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没有大型机械,修路全靠钢钎、锤子和自制的炸药。就这样,1952年7月1日,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在无数艰难困苦中建成。

而今天,成渝高铁以每小时300千米的速度飞驰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原来13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1个多小时。我还没跟坐旁边的大叔聊完呢,高铁已经到站了。

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放眼如今的四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出川通道正在往更高速、更快捷的方向延伸,川南城际高铁网也不断完善,川渝再无“蜀道难”。

实践结束,坐着高铁回家,向北经西安开往郑州。将来成南达高铁(成都—南充—达州)修通后,从成都到郑州不必经过西安,行程只需三个多小时。我专门查了查这些铁路线,发现它们都是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规划当中的组成部分。显然,未来中国的高铁网络也将越来越密,建设速度越来越快。

还是看一组数据吧!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较1949年增长5倍;其中,高铁营业里程已达到2.9万公里,超过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在高铁上,看着沿途一片片城市盖起的层层高楼,从巍峨高耸的秦岭穿过进入关中平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想到,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真的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干出来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高速前进的中国,铁路连接着乡村与城市,承载着希望与梦想。铁路的故事,何尝不是新中国70年发展变迁的象征?

70年的辉煌成就已被载入史册,下一个70年,我们新一代一定不会辜负伟大的祖国和时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