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对面丨安邦陈功:内陆城市如何赶超沿海?
评论
评论 > 政对面 > 正文

政对面丨安邦陈功:内陆城市如何赶超沿海?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也是较为罕见的,几十年来,数亿人口涌入城市,中国城市所吸纳的人口比西方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城市化对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城市化还能从世界得到哪些经验,未来的中国城市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期凤凰网政对面对话安邦咨询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听听他是如何看待城市发展的?

以下是对话文字实录(二)

政对面:我觉得说到城市化了,您稍微轻松一些了。当时说改革开放的时候,您曾经用几个字来概括,第一个阶段40年,总结起来就是“放”,当时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了,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所有一下子放开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外”,就是向外看,什么都跟外国学习,引进外资等等。第三个阶段是政策的“政”,或者是“地”,因为一切向政策看齐,房地产迅速发展,所有都是以地为贵。这个阶段您现在还没有定义,如果让您重新去定义一下我们现在到底所处的一个阶段是什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什么样的地方?

陈功:这又是一个非常关键又宏大的问题,我觉得您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主持人。我们知道过去很多的人在批判和批评我们的土地政策,但是再仔细想一想,中国政府的手里究竟有多少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想一想,如果你作为一个城市政府的最高决策者,你又能怎么做呢?你手里只有两样东西,第一个是这个城市人口,无论是做生意也好,制造商品也好,都是围绕人做的,所以人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土地。你只有两样资源,一个土地,一个人口,所以我觉得把重心放在地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这是它仅有的资源。

问题不在是不是要用地,而是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用多大的尺度去用好地,这才是问题最重要的地方。那么我们现在谈到的城市更新等问题,讲的都是要调整一些方向,要改变一些做法,把从增量上想办法作为主要的方向,转向到从存量上,从存量的修正上提升它的品质,同样可以得到很高的收入,支持城市的财政。

政对面:所以我们看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谈到的都是改革跟开放是相关的,我们的改革是向外的,我们无论是和外界看齐,还是和全球化进行挂钩,我们的目光始终是向外的,那么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阶段,我们改革的更多的目光要放在自身,也就是城市,这和我们所说的中医打通我们全身的经络是一个道理。

陈功:我们继续眼睛向外,一味的扮演世界工厂,以为可以几个世纪地做好世界工厂这个事情,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世界上的钱不可能让一个国家全部赚走,也不可能让你富裕,大家都变得很贫穷,在70亿人口这个大盘子里面是不可能的。早晚有一天,我们要考虑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眼睛要重新向内,把自己的家园要做好,所以我觉得这是正常的。

一开始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是生产性的,比如说美国的存在和发展,在开始的时候是生产,但之后转向了消费、金融,转向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纽约,才有波士顿,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大起大落的发展,终究不如均衡的发展,所以欧洲一直在比较均衡的发展,不是一二三产业可以割裂开来,突出只做一个,而是城市发展始终是比较均衡的,这也就是欧洲人的智慧。所以我觉得也要从其它国家的发展当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资本运用效率,提升自己的土地运作效率,避免大起大落。

政对面:其实可能我们谈到了很多案例,比如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都会圈的案例。那么都会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和国外借鉴什么部分,因为北京体量比较大,未来的雄安新区等等的建设,似乎也是要打造一个大的都市圈。相对比于东京大都市圈的建设,我们的都会圈打造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教训,如何来看待未来这种都市圈的发展,它应该走向什么样的模式?

陈功:这日本东京的首都圈的建设,失去了活力,是很大的问题,甚至会影响日本的政治,如选票选区,因为选区的人口跟它的选票是有关联的,然而人口多的地方,选票反而很少,政治就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状态,因此日本的政界一向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去中心化才是跟日本的首都圈的建设紧密相关的。首都圈的出现和它的建设期、发展期,时间其实并不长,大概有10年、20年。而去中心化的时间是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

政对面:就是付出了更长的时间代价。

陈功:更长的时间是去中心化,所以对日本首都圈,东京圈的影响要全面评估才是合适的,谨慎的一种态度。

我们并不能够寄托希望只要建立了这样的区域发展的机制,就能够得到什么样满意的结果,问题非常复杂,要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当年的日本东京圈和首都圈的建设,是日本的崛起的时代,是个生产型的社会。

这跟我们过去的世界工厂的意思差不多,大规模的生产当然要强调效率,距离,交通的便利性。但后来它转向了消费型的社会,强调的是消费和均衡发展,所以首都圈的存在,就显得越来越负面,做更多去中心化的工作,是日本湾区建设的经验,需要我们在未来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引起广泛的注意才可以。

政对面:我记得上海的一个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分析港口城市的文章,距离港口大概500公里的范围外,影响力明显的就会降低很多,类似于我们所谓的北京集群,最早京津冀一体化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但其实并没有形成所谓的把河北和天津带动起来的这样一个部分?

陈功: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是著名的欧洲的金融中心,但法兰克福是个内陆城市,而非沿海城市;生产汽车的制造业的中心慕尼黑,宝马车的总部就在慕尼黑,这里也同样是个内陆城市;法国的巴黎也是个内陆城市;整个瑞士都是山谷,完全就是四面封闭的内陆,它偏偏是一个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一个国家。所以沿海城市的便利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便利程度,不能被过分地夸张夸大,最重要的是要看两点,第一是城市化的品质,还有就是交通网络的建设。

虽然不在沿海,但是可能在大江大河的旁边。我们有很多的城市,都在长江的沿线上,他们都有发展的机会,关键是要利用好水道,把长江真正变成“黄金水道”,再结合高速铁路等其它公路网络的建设,完善自己的交通网络,因此内陆城市同样是有机会的,但只有少部分的沿海城市是发达的

政对面:但是这并不是只要占据这样的优势,就一定能够发展。

陈功:对,是这样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好资源禀赋的条件,谋求自己的发展机会,捕捉到战略窗口期,这是非常重要的。

政对面: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在大规模的建设基建,比如高铁,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高速路,使我们现在任何城市的铁路都建的特别好,都是一水的高速公路或者省级道。回到我们之前那个问题,我们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脉络打通,而不至于永远在距离村口的这一百米的路上面,没有办法能够嫁接起来、真正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陈功:技术手段就可以实现,在规划上可以。但是其实从宏观上讲,有更重要的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通过城市更新,就能实现了。

政对面:我们现在的最后一公里,其实体现在理念上面。

陈功:对,我们最后的一公里就卡在思想理念上面,我们不能按照一条原有的轨道,一条道跑到黑,要知道,我们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面,我们会做很多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大变革是现实压力,不这样做就根本走不通。比如我们沿海城市搞开发,搞园区,我们内陆城市也要搞园区,但它缺乏交通网络,所以一定要把内陆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好。

城市化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很多内陆城市,跟沿海城市有样学样,结果照搬照套沿海的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实际上这都不成功。如果我们最后获得了比较圆满的结果的话,那一定是这些改革实现之后才会发生的,否则就做不到,实现不了。最后一公里发生在各个环节,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里面。

政对面:如果现在我们再谈论一场对内改革,我们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问题,那么地方政府官员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时候,难度加大了,口袋里头没钱了。这是不是需要更大的魄力,或者说我们的挑战会更大,也代表着未来这场对内改革的艰巨性和时间性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陈功:会,但是现在没办法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先不说外部环境,过去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全世界到处都是世界工厂,越南、柬埔寨,很多地方都有潜质,包括印度,都是很重要的世界工厂,他们都具有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那种发展潜力,人口非常的多,工资非常的低,甚至是一个大国,像印度,都有同样的条件,一穷二白,只要能够······

政对面:招商引资。

陈功:招商引资成功落地,我们就可以生产开工,情况都差不多,所以没有道理说我们能够创造奇迹,人家一定不可能实现。这就意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方方面面的竞争挑战非常的多,这是外部。其实更大的程度是内部,我们面临的内部问题,浅水区都过去了,而深水区到处还有很深的坑等在我们前面,这是大问题。

城市化的话,中国大部分都是物质环境的建设,这是表面的现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表面现象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城市化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城市化,城市文明跟乡村文明是不一样的,它的秩序、规则、体系规矩都是不一样的。

14亿的人口,过去是百分之三十几,那么现在是60%,这就意味着就8、9亿的人,如果包括流动人口,可能数字就更高了,也许接近10亿人。他们从乡村来到了城市,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么大一个群体的人口,到了城市,他会为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也不能不考虑,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原有城市的居住者,他们对这些外来者的态度和立场,所以这是有巨大冲突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城市化的结果,所以对城市化怎么去消纳,怎么去融化他们,让这个城市真正变成一个神圣的,有安全感的城市,变成一个繁荣的城市,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这不是短期之内一年两年,甚至在可视的三到五年之内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过去说需要三代人,现在想可能真的需要三代人才能够比较完美的去实现这一点。

政对面:就像您说的,这就是一场文明的进程。

陈功:对。

政对面:这个真的一点不夸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在说文明到底是什么,但其实现在文明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就在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就在每一天当中在发生。

陈功:对,是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