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一堂舆论和法治的公开课
评论
评论 > 正文

风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一堂舆论和法治的公开课

文/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守一

阿里女员工自曝遭领导性侵案,迎来新的阶段性句点。

9月6日,济南检方通报: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实施的强制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随后,济南公安槐荫区分局官方微博也发出通报: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并对王某文作出治安拘留15日的处罚决定。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王某文被拘15天

在法律的框架里,该案的大致事实已经明确。涉事的两位男性,阿里的王某文有猥亵行为,但不构成犯罪。另一位济南当地的涉案人张某,因涉嫌强制猥亵犯罪,依法被批准逮捕。就目前结论看,两位男性虽然都不“清白”,但是事实距离女员工最初的陈述,已经相去甚远。

也因此,新的司法结论,并没有止息网络沸反盈天的争论。复盘此事的发酵经过,目前舆论场的撕裂有迹可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是阿里女员工在网络公开了她在内部食堂的维权经过,那时她指控的问题,除了最核心的遭领导性侵外,还包括强制出差、饭局遭灌酒、大厂领导联手打压等极易在网络激发共情的标签。

事实上,这些标签极大提升了此事的能见度。因为相比于共情个体受害者,网友对职场PUA、变态的酒文化、女性在职场的地位不公等,更容易生发本能的愤怒。可是,当后续警方披露的事实,无法支撑女员工全部说法的时候,她就难以避免地面临反噬危险。那些因为某个标签而代入此事的网友,自然就会斤斤计较于某个细节的真假。遗憾的是,女员工早先多项失实指控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还缺乏合理的解释。

这不是否认女员工的受害者身份,对此司法已经有了基本结论。追问事件中仍存在的疑点,也不是苛求“完美受害者”。从中立的视角看,“受害者”常常是个相对的概念。女员工被强制猥亵,毫无疑问是受害者;可假想一下,如果王某文按照当初被指控的,被认定强奸犯罪,承担了超出他行为恶劣程度的罪责,那他是不是也算某种“受害者”?

可见,事实和法律才是裁决谁为受害者的标准,而不是情绪和立场。此事沸沸扬扬争论这么久,最遗憾的地方,就在于早期舆论场充斥了太多情绪和主观站队。声援弱者是人之常情,可前提是事实确凿靠谱。面对单方说法,保持适当的审慎和克制,仍是有必要的。退一步说,一旦事实有变,无论此前站位何种立场,都应有反省的勇气或者说责任。

而此案进程中最可贵的地方,则在于体现了对事实和法律的尊重。以王某文为例,此前很多人会以为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声势下,他应该是很难“翻案”了。现在的结果,当然不是“翻案”,可也不是完全按照女员工给出的“剧本”走。警方用调查给出了更准确的定性,体现了应有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事发酵过程中,王某文的妻子站出来为丈夫辩护。她的行为一度也面临争议,很多争议采取的是道德视角,不乏异样的眼光打量她以犯罪嫌疑人妻子的身份,做这么“难堪”的辩护。可是必须提醒,尊重嫌疑人一方的辩护权,才是法律时代的最大道德。

如果把该案当做一堂法治公开课,重点讲述的就还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古老命题”——舆论和法治的关系。毋庸讳言,利用舆论的发酵威力,仍是弱势人群维权的重要手法之一。不过,舆论可以推动法律来解决问题,也可能给正常的司法造成干扰。而这里面的关键,不是要求个体怎么提高觉悟、怎么认清边界,而是司法保持定力。只要司法部门对事实和法律有洁癖、有坚持,能保证每一起个案最终的公正,那舆论过程的喧嚣,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