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7
往期回顾
NO267

汶川地震九年祭,记忆历久弥痛

汶川地震过去9年了,舆论场上却是一片祥和安谧,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蔓延于互联网上的烛光礼中,呈现出含泪的微笑。

9年了。

“那年我大你两岁,今年我大你十一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有些人,却永远停留在那个固定的时间刻度,无法前行。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地震,城镇夷为平地,生命化做尘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遗憾的是,国家层面的防灾减灾构想,似乎并未能如愿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共识。川西那些亡魂们的血,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消磨中,渐渐淡漠,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人们更喜欢扎堆儿的热闹,并在有意无意的集体狂欢中,让记忆成为往事。

9年后的今天,夏日夭夭,各种节日、活动纷至沓来,舆论场上一片祥和安谧。即便有些零星报道,也是川西震后建设的一日千里,“欢乐颂”是这个社会的基本色调。

“欢乐”、“祥和”,当然没有问题。灾难已成过往,日子还要继续。没有人愿意总是在悲情中咀嚼苦难,也不该总是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踽踽独行。生活的样貌丰富而充盈,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李泽厚概括中国人的文化是“乐感文化”,至少就中国人的多灾多难而言,不啻是一个无奈的心灵避难所。

然而,“乐感”的诉求再强烈,也并不意味着某种刻意的遗忘,更不意味着试图以自拍式的微笑取代真实的历史记忆。有些记忆不能忘怀,它应该成为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深入骨髓,也痛彻心扉。

你还定格在彼时的岁月,而我们却已经在老去,且这个差距会逐年递增,9年、10年、11年……尽管有数不清的震后出生的“地震儿”正在茁壮成长,而那些无法长大的孩子们依然是父母心中永久的伤痛。家庭的合影照,永远有你的位置,而心头的撕扯,无休无止。清夜扪心,泪湿沾巾;手挥目送,不胜怅惘。

也有守望,也有扶持,也有弥合。事实上,这样一种“自愈”的诉求,既是人类共同体的生物性选择,更是一种面对疮痍时的必然。我们忘不了地震后国家的身影、民间的护佑,也忘不了民众自发的努力。多难可兴邦,亦可淬炼民力,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起来。9年的光阴,已经足可以产生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无论是川西的房子、城市,还是人的内心。

我们所希望的,依然在于真正记取过往的教训,在修补人心的震荡之际,也修补修补制度的、社会的裂痕。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在震后的废墟上,建设几所更坚固的学校,可能并不很难,难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校都成为当地最坚固的建筑?不要让孩子们下课之后挤着上厕所,就会发生崩塌,也不要让孩子们坐着校车瞬间就阴阳两隔。

呼吁爱心奉献也不难,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扶危济困的传统,难的是能不能保证把这些汇聚起来的善款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公开所有的捐赠去向信息,让每一笔钱都听到落地的清脆声响。这不仅是一种差事与职责,也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基本伦理。任何人,无论权力有多大,都应该恪守这些基本的原则。

还有,死难者全名单核实清楚了吗?自从当年11月公布了首批19065名死难者名单之后,后续情形如何?死难的学生名单呢?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死难者都应该留下一个名字。如果只是一个笼统的数据,又该如何承载惨痛的记忆?以当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而言,做到这些,事实上并不很难。这既是一个交代,也是一种对待生命应有的姿态。

此外,因为一场地震而滋生的官场腐败,似乎也应该多一些公开。9年来,四川省屡现“官场地震”,一众“大老虎”、“小苍蝇”落马,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因为“地震腐败”的因素被查?对于公众而言,这些总归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切割,小焉者,是为了给灾难中死去的人一个告慰;大焉者,则有“以儆效尤”的威慑。而无论如何,不能含含糊糊。

9年的时间,不短了。也该有一个切割了。而惟有真的与历史切割清楚,才会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并实现某种心灵的、精神的超越感。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所面临的对手首先是自己,战胜了自己而后才有辉煌的未来。这也是纪念、缅怀、伤痛的终极意义所在。

死者长已矣,生者或余悲。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蔓延于互联网上的烛光礼中,呈现出含泪的微笑。

凤凰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评论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