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外漂,医保留守”该结束了

作者:罗志华
2018.08.25

人务工在外,医保却“留守”在家,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在异地看病,要么需要支付高昂的看病成本,要么来回折腾很不方便,很多人因此害怕外出务工,这当然会加剧一些地方本来就比较突出的“用工荒”。

有人这么形容我们当前的医改状态,“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全国“医保漫游”,仍是困扰百姓就医报销的老大难问题。由于一些地方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小算盘,在异地就医报销过程中,常常遭遇不合理的条件限制,尤其是对于进城的务工人员而言,还会陷于两地来回奔波的境地。

在8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明确要求,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范围,他进一步强调:“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不仅是民生改善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千万别小看了这件事。”会议明确决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放在基层,年底前确保每个县级行政区至少有1家。加快将所有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统一结算平台,推动网上直接结算。

自从去年6月人社部开通异地就医查询系统后,信息难以联通这个制约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在难题得以基本化解,异地就医从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制度设计,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和异地转诊人员等群体,成为首批政策惠及对象,他们只需完成在原参保地备案、在异地选定点、持卡就医等流程,就可以优先获得这一政策带来的利好。

尽管异地就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实际操作当中,也发现惠及面不够大等问题。许多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人员并没有达到在工作地常驻这一基本要求,且他们的病情往往达不到需要人参保地转诊到居住地的程度,他们就无法享受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带来的好处,即使参保地愿意为他们按比例报销在外地的看病费用,他们也只能像过去那样,先垫钱治病,再拿着票据回去报销。

更重要的是,当前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行定点制,且定点医院的规模通常较大,诊疗水平也较高,基层医疗机构很少能够获得这一资格。这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要转院的患者比较有利,但对于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人员却十分不利,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时候需要的仅是基本的医疗服务,但他们居住地周边的社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或许因不在定点之列,无法为他们提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45亿人,其中多数为跨省流动务工人员,假如这个庞大的群体无法实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那么,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就很有限。进一步而言,假如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都是一些大医院,那么,这项优惠政策也无法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将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放在基层,这两点看似不大相干,其实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早就对此期盼已久,因为在外工作,没有人不担心患病之后,却无法获得基本医疗保障这一难题。就在几天前,广州市推出一项医改举措,取消省内异地就医备案限制,规定在广州市就医的省内异地患者,不再限定选择医院。这项政策尽管只是惠及广东省本省的患者,但仍被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广泛看好和点赞,原因就在于它触及到外出务工人员看病难这个最大的民生痛点。

人务工在外,医保却“留守”在家,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在异地看病,要么需要支付高昂的看病成本,要么来回折腾很不方便,很多人因此害怕外出务工,这当然会加剧一些地方本来就比较突出的“用工荒”。通过异地医保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看病难,不仅是一个医疗方面的问题,更关系到就业等其他民生问题,具有多重利好。

当然,将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放在基层,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也同时进行大力提升。如此,外出务工人员生病时不仅可以及时就医,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解决了民众异地医保就医的痛点难题,才能让劳动力市场更自由流动,进而推动经济迈向一个新台阶。正如总理所言,“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放开了人口流动限制,让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而要实现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能够就近就医是重要保障之一。”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