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经济学”里的中国改革

作者:刘英 王邵哲
2017.05.17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需要把防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增长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新出炉的经济数据,对我们是一个意外而又积极的惊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5月14日与李克强总理的会见中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她说,“过去几个月,中国不仅国内经济活动增长表现良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克强表示,“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继续给予支持,向国际市场发出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引擎作用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达到6.9%,这一方面源于外需回暖进出口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投资和消费给力拉动经济回到增长轨道。

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经过“三去一降一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了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国经济从2013年起,已经逐渐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008-2017年中国与美国的GDP增速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

中国虽然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尚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还是远高于刚刚发布的美国的一季度的1.9%的同比增速。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

当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在路上,不能轻言成功,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还很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需要把防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增长仍然任重而道远。

如何给中国经济“打分”:中国经济增速被低估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的观点,其实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为中国经济“打分”?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古往今来,灯光往往和繁华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在研究中证明,针对一个地区灯光的卫星观测数据,能揭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连续多年双位数增长的奇迹,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GDP更加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这体现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和潜力。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本轮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世界部分地区的市场参与者对中国GDP统计精度产生怀疑。这种疑问使得外界编制出一系列代理变量,用以替代中国GDP官方数据,供世界部分市场参与者分析和使用,如彭博指数(Bloombergindex)、巴克莱指数(Barclays index)、CAP指数、朗伯德街指数(Lombard Street index)等。这些指数的分析结论趋同,即中国的真实GDP低于官方统计数据。

不过,2017年4月,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的一篇论文——《CHINA'S GDP GROWTH MAY BEUNDERSTATED》则得出相反的结论: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被低估了。这一分析引起了广泛关注。

来自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的研究人员,通过美国防卫气象卫星计划DMSP-OLS卫星项目提供的全球包括中国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不但没有被高估,反而被低估了,而此前对于中国GDP代理变量的编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即从该论文出发,分析讨论中国GDP统计口径及数据精度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用灯光分析得出中国经济被低估的逻辑

GDP是目前衡量一国经济水平最广泛使用的指标之一,但据认为GDP编制中环节复杂,不利于直观分析。为形象直观反映经济状况,2007年曾出现用耗电量、铁路运输量和中长期贷款量来衡量经济状况。

如果耗电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工业活动和企业活跃状态;铁路运载量则从物流角度反应贸易及生产生活的整体状态;中长期贷款情况既可以反映出市场风险变化,又体现出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换言之,通过赋予三个变量不同的权重,来研究经济整体变化情况。

通过此前对于三大变量的应用和分析,能够发现其走势同GDP相符但是敏感性更强,彭博指数等对中国GDP数据的代理变量的编制,也是通过赋予这三个变量不同的权重来实现。

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的研究人员观点,以往计算中国经济增速的文章都依赖一个重要假设:经济活动同其所应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相关性,但其中很多关系是难以量化估计的。因此,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中国夜间灯光强度变化率这一变量进行数据修正。

由于灯光数据的误差来自于天气和卫星状态,同宏观变量的测量误差无关且同GDP本身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这一变量,一方面可以对已有的变量质量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可以对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进行最优无偏估计,得到相应的计量权重。

通过剔除卫星更换干扰、省际面板差异和时间效应,报告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彭博指数、巴克莱指数等指数使用的变量系数统计意义不合理,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真实GDP没有被高估,反而被低估了。

中国GDP被低估的原因

对于出乎意料的分析结论,文章的模型本身无法讨论其背后的机理,但作者对结论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即:中国GDP低估的原因,主要在于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

文章认为,随着服务业占中国经济的比例不断增大,已有GDP计算方法将逐渐低估GDP的真实水平。近年来,伴随中国政府力推的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中国服务业正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升至77.2%、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6.5%。原有的GDP计算指标更侧重于工农业生产,服务业产生的经济效应未能充分考虑。

此前已有观点认为部分发达国家在向新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等)转型的过程中,GDP将逐渐被低估,论文中的观点同上述看法相近。

世界主要国家GDP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中国GDP统计口径的探讨

中国的GDP核算体系与西方是相同的,中国在测算GDP时常常从需求侧使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政府购买量在计算时也一并归入三驾马车当中,这种核算方法来自于西方经济理论,因此其测算体系和西方国家不存在差异。

中国经济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以往体制上的一些漏洞,偶尔有GDP原始统计数造假现象,这同中国当时发展阶段和个别地区有关,但伴随改革的深入及《统计法》实行,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来自企业的统计数据都越来越多的是通过网络直报到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统计中的数据失真问题正在迅速降为零。

而从GDP本身的口径来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拉动效应无法充分体现在GDP测算当中,因此从这篇文章的工具修正结果看,中国的真实GDP增速实际上是高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悲观预测,也是明显高于中国本身的官方数据。

因此,从灯光变化率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速有其统计上的合理性,中国经济增长的GDP确实存在被低估了而不是被高估了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