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九问”高铁线路的决策之争

作者:王琳
2017.08.09

民意常常批评的“拍脑瓜决策”,就是因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往往导致劳民伤财的后果,并践踏社会公平公正,妨害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

近日,一则地方党报河南省《濮阳日报》“九问”高铁线路设站的消息,备受关注。

具体来说,京九高铁途径濮阳却不在濮阳设站,点燃了濮阳人的委屈火药桶,各种“不答应”此起彼伏。那条据称在某个讨论会上被“敲定”的路线“完美避开了濮阳”。从网上流传的一张规划图来看,高铁若经濮阳,线路顺直,亦无山川阻隔,应有利于工程建设。而绕过濮阳的路线的确显得奇怪,若没有合理的解释说明,濮阳人义愤填膺、奔走喊“不”实是自然,也足以吸引来自旁观者的更多同情。

这一事件其实不仅仅关乎濮阳长达33年无客运火车站的历史,更关乎新的线路规划在决策上是否理性、科学。有媒体披露了某次讨论会视频所展示的一幕:铁总负责人王某华拍着桌子对与会的濮阳副市长说:“铁路不可能修到每个人家门口”,副市长立即反呛:“可以修到你临清家门口。”

这幕场景似乎佐证了传说中的“因人划线”、“因人设站”,其背后仍指向一个能否彰显公平与公正的决策机制。铁路的确不可能修到每个人家门口。换句话说,高铁线路规划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对线路规划的意见,也得言之有理才能成为真问题。而“可以修到你家门口”的诘问,并不是单纯在为本地抱不平,而是暗示出线路规划背后可能存在利益关联,损害了不同地区之间在享受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目前尚无法判断,濮阳人的委屈是否就是源于有人利用权力干涉了线路走向。这需要决策者根据线上线下的舆情指向,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公众基于有限的信息公开产生的合理怀疑,也得给出合理的解释。全媒体时代对政务信息公开和决策危机应对工作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压力传导和便捷的互动平台,构建了一个“回应型”舆情生态良性互动才是时下这座舆情迷宫的出口。

当然,要实现与民意的良性互动,科学决策、理性决策是前提。决策者才是舆情应对的第一责任人,这个角色在实践中常常被抛给各机关、各部门负责宣传或公关工作的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科学、理性的决策,再好的公关也难以平息民意的批评和舆情的诘问。

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这些都不能算是新要求。科学决策的意义主要在于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民意常常批评的“拍脑瓜决策”,就是因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往往导致劳民伤财的后果,并践踏社会公平公正,妨害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殊为不易,不但决策的作出和执行变得艰巨而繁重,决策的风险和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决策科学与否,或关系一项工作的成败或关系一个地方发展的好坏。

因此,从决策开始,就要融入民主决策的程序和机制,自觉遵循科学思想,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做到决策程序的信息公开与透明,通过强化决策责任,来保证决策的理性与有效。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