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防止“红顶中介”借尸还魂

作者:胡印斌
2017.08.22

屡治屡犯的“红顶中介”乱作为,不仅加重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截留、抵消了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也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曝光了8起行业协会违规收费的典型案例。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吉林省气象学会、上海市供水行业协会等协会涉嫌利用行政职能擅立收费项目、强制服务收费。国家发改委强调,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将继续严查行业协会违规收费,查处一起,曝光一起。

国家发改委严查涉企行业协会收费,严厉打击“红顶中介”滥用行政权力的违规行为,传导给市场一个积极的信号。从此番曝光的8起案例看,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也有地方性协会。其共同特征是,利用协会承担的部分行政职能,向企业收取评审费、评介费及培训费,提供服务是“表”,收取费用是“里”。

以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为例,该协会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行业发展规划调研,规划、编制、修订、审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承担全国化工工程师执业注册,开展石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属于典型的半官方“红顶中介”。此次被曝光,系因在承接审批部门委托的鉴定评审中,违规向企业收取鉴定评审费,2015年—2016年违规收费100.83万元。

企业为什么会甘愿支付这样的违规收费?无非是这些行业协会的“来头”都很大,可以分得若干业务主管单位的“残羹冷炙”,其所承接的评审、培训等具体事务,往往也由公权力部门委托,拥有“合法伤害权”。可以说,企业若想继续在这个行业里,必然绕不开这些形形色色的协会。即便无所求,也只好花钱消灾。

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规范“红顶中介”的违规收费行为,但只要权力运行得不到规范运行,则蛆附于权力缝隙中的协会自然有各种花招与伎俩继续招摇撞骗,依然“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

据审计署2017年第一季度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显示,当前,“红顶中介”仍十分猖獗。比如,上海市、国家文物局的3家单位和中机技术车辆服务中心,依托行政权力或履职便利,违规收入1.15亿元;上海市和江西省的3家单位,未按规定取消行政审批或职业资格鉴定、重复备案;质检总局部分所属检疫处理单位,依托部门权力开展经营活动,检疫处理收费利润较高。

另据《新京报》报道,2013年至今,中央巡视组在12轮巡视中,亦点名通报7个部委存在“红顶中介”问题。诸如国家安监总局所属协会学会“靠机关吃企业”,环保部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农业部行政审批领域“红顶中介”、迂回型权钱交易等权力寻租,交通运输部“有的社团组织依托行政权力充当‘红顶中介’”,住建部“大政府不作为、二政府乱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靠专利吃专利”等等。

屡治屡犯的“红顶中介”乱作为,不仅加重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截留、抵消了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也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介组织利用权力威慑、政策优势,从政府部门获得权力寻租的资源,充当掮客,勾兑利益,也容易滋生腐败,并最终损害公共利益。可以说,众多喝企业血、蚕食公共利益的“红顶中介”,已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有待于采取更凌厉的手段加以治理。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至今,总理至少有8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治理“红顶中介”问题。在今年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再次强调,“许多收费的中介服务是和行政机关暗中连在一起的。企业不经过这些中介服务,就别想拿到必要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这就给企业造成了直接的负担,必须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

打击“红顶中介”违规收费,一是要斩断“红顶”与“中介”的联系,推进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脱钩。这项工作目前已在进行,但并不彻底,依然藕断丝连。这其中,不排除利益固化格局下“去权力化”的艰难,也与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不彻底、不到位有关。下一步,亟待强力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真正实现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当然,也要从协会、学会的章程改起,切割协会与官员的关系。

再就是必须规范各项涉企收费。任何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收费均是向企业、向社会伸手,均是在加重企业和社会的负担,也因此,必须纳入严格的制度轨道。即便一时难以完全做到“收费法定”,也应该有明晰的规则和边界。比如,完善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实现各项收费的公开透明等等。

此外,相关惩治制度也该跟上。像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社会监督等,应该常态化,要形成一张严密的制度网络,并畅通各种举报渠道,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惩处一起。必要的时候,不妨引入退出机制。对于那些无视制度法规、肆意违规收费的行业协会,该整顿的整顿,该清除的清除。如果总是不咸不淡的“罚酒三杯”,恐怕很难廓清迷雾。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