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好,赛金宝”,中国东盟合作升级

作者:葛红亮
2017.11.15

中国的发展,不仅会惠及十几亿中国人民,也将给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各自在胸前交叉双手,握住左右同伴,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菲律宾当地时间11月13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的一张合影,诠释了中国-东盟“邻里情”。

当天,李克强在菲律宾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了第20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这是2013年以来李克强第5次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邻居好,赛金宝”。近几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在务实中渐趋调整并充实完善,而地区与国际形势也在不断演进。无疑,这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推动彼此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中国和东盟国家拟定新的合作框架和打造更具战略对接性的顶层设计、愿景规划。

中国与东盟对话关系建立于1991年。经过共同努力,特别是2003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双方在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政治安全与人文交流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携手打造了“黄金十年”。与此同时,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促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开始呈现出新的变化,渐趋步入新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持续发酵,并促使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变。这是当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面临的最主要外部环境,也要求中国与东盟国家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共同对话、协商以应对地区与双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实现规模量增,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内容更丰富,相关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来,以往以中国-东盟政治对话与经贸往来为支柱的中国-东盟关系结构,显然不符合双方关系未来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主客观环境都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成为必要。这在逻辑上可以被视为是中国-东盟关系深度调整的结果,而在过程上则有赖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务实对话与合作,及共同做好“提质升级”这一新时代重要工程。

着眼于此,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及为之绘制了明确的实施路线图,并在随后的四年里,与东盟国家在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务实推进澜湄合作机制中,加强彼此发展战略的对接及增强一体化。以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关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安全领域向中国敞开了怀抱,积极认可中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角色,并加强和中国在双边、多边层面的安全、防务对话与合作。

但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夯实彼此关系发展的社会土壤也有着充分、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因而,在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双方明确将致力于打造中国-东盟关系的人文交流支柱,使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未来构筑在坚实的社会土壤上。

而在这一基础上,十九大之后,中国政府对中国-东盟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思考,借此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清晰地提出了新的合作框架、新的顶层设计与新的愿景规划。

首先,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将“2+7合作框架”升级为“3+X合作框架”,希望构建起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

其次,中国政府提出共同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新愿景的设想,这主要呈现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制订。

再者,在新框架内,及为了实现新愿景,中国还在双方政治与安全、经济、人文交流三大领域提出了明确的新的顶层设计。这具体包括这几点: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等东盟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对话、政策沟通与安全合作,以期持续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的落地及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进一步增进双方经贸合作;提升人文交流合作水平,在教育、旅游、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进而持续夯实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社会土壤。

“水涨荷花高”。新时代的中国-东盟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度的调整与演进;新时代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则需要新框架,一个包含政治安全、经贸与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的新框架将使中国-东盟关系行稳致远。而中国的发展,不仅会惠及十几亿中国人民,也将给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作者葛红亮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