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重在优化地方环境

作者:斯远
2018.11.03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自我加压,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真正给市场松绑,给社会信心。如此,才会水到渠成。

10月29日召开的辽宁省委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10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亦披露,山东省济南、青岛两市也公开提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山东公开表示要抓紧实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全面对接京津冀,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将济南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国际大都市。

再早些,今年4月,网上关于沈阳成功晋级第10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满天飞,当地房价将上涨的声音也十分热络。尽管这一传言很快被证伪,但地方政商两界乃至一般民众寻求突围的焦虑,清晰可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根据2007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描述,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也即,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同时具备经济体量与中心性、国际性等因素,其很大作用就是要引领区域发展。从目前已有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个国家中心城市看,确实如此。

从这一点看,沈阳无疑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沈阳多年来一直是东北大区的中心城市,具有无与伦比的首位度,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目前固定电话区号三位数开头的城市,就是传统的十大中心城市,沈阳就是东北的中心。

而从山东的情况看,省会城市济南的风头多年来一直被青岛抑制,即便在山东半岛,首位度也不高。此前青岛市委提到的“找准‘三个坐标’,在全省坐标中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国坐标中努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坐标中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当然,多地积极推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总体而言,仍属于有利于发展的好事,必将对一些城市产生巨大的托举作用。这也意味着,当下,很多地方的城市竞争已经走出以往区域竞争的层面,进入了国家层面的角逐。

只是,“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名号,不是一个推高房价的噱头,而更应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直接指向对政策、经济、人才等资源的整合与集聚。

以沈阳为例,近年来,沈阳经济持续低迷。这中间,国有经济发展乏力是一个原因,以“铁西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到现在,沈阳都没有缓过气来。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增速,均不乐观。

此外,长期以来国有经济一枝独大,也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政商关系的不清、政治生态的不靖,则更是极大挫伤了资本的热情,耽搁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山东的情况也类似,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另一方面则是政策环境亟待优化,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大案令世人震惊,而“青岛大虾”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典故。这些问题均表明,政府治理存在巨大提升空间。此前山东省委明确要求省级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就是一种积极的诊疗手段。

可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是好事,但关键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国家中心城市”只是一个美好的结果,而抵达这一结果,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比如,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等等。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施政努力,必然能够激发社会潜能,释放市场主体和民众的内生动力。

中央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实践证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在分化,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企业投资就往哪里走,哪个地方发展就会更快更有活力。

说到底,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自我加压,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真正给市场松绑,给社会信心。如此,才会水到渠成。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