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潮来潮去:高见之书七月荐读(下)

网友评论 ( 0) 2017.7.27 第117期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八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中国殡葬史》

主编:李伯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

 

殡葬与社会发展同步

人类墓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对应的墓葬形制为居室葬,那里只有逝者的遗体与其生前极为简单的生活、生产用品等。这些居室葬反映了逝者与居室生者的亲情关系。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墓葬已经从居室之内移至居室之外的附近地方,显然这时的墓葬仍然与其附近居室主人(或称死者与生者的家庭)有着密切关系。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葬从居室附近移至聚落(“村庄”)之旁的墓地,这些墓地是“阴间”的聚落,聚落墓地之中的墓葬又成组分布,这是“阴间”的“家庭”、“家族”、“氏族”等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贫富分化,通过当时的墓葬可以清楚看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不同阶层与阶级的出现。反映在墓葬上,则是其规模、随葬品数量与质地有着巨大差异,这些墓葬现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与国家起源学说的科学性。

夏商周王国时代与秦汉至明清王朝的帝国时代,近四千年来的殡葬文化更为复杂,殷墟西北岗王陵区附近大量被杀的奴隶或战俘随葬坑,数十人被葬于一坑之中,或身首异处,或活埋、腰斩,再现了那时社会的残酷。与此同时,国王与贵族墓葬之中放置了大量玉器、青铜器等随葬品,不少随葬品成为死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与标识,其中以各种青铜礼器与玉礼器最为突出,这是社会等级制度在墓葬中的反映。与上述墓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般百姓墓葬,它们在形制大小、随葬品多少方面与达官显贵墓葬比较,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从考古发现的那些奴隶尸骨可以看出,这些人谈不到“墓葬”,他们与随葬在贵族墓葬中的牛羊猪狗没有两样,甚至还不如那些能够有个完整尸体的牲畜。

从先秦时代至明清王朝,四千多年来殡葬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从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之间社会关系变化与社会制度变化所导致的。秦汉至明清王朝的帝国时代以地缘政治为主、血缘政治为辅,政治层面突出国家至上,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至上,反映在殡葬制度方面,主要就是墓葬的重点由地下转至地上,由墓室转至封土,由地下随葬坑转至地上寝园、寝殿、便殿、陵庙、献殿、上宫与下宫等礼制建筑,陪葬墓的安排成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在这样的殡葬制度变化中,随葬品从王国时代的真金白银、各种贵重玉器、青铜器(尤其是各种礼器)及殉葬人等,逐渐变为随葬品的“明器化”及“明器微型化”,各种各样的青铜礼器、玉礼器、陪葬坑等“退化”、“淡化”,直至“退出”殡葬活动。

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应的殡葬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留下了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殡葬文化。作为国家行为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殡葬礼仪与殡葬活动,深刻反映了殡葬活动、殡葬制度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民国时期的袁世凯墓,其墓葬封土、陵园、神道及石像生制度延续了帝国时代帝陵形制,但是又进行了极大的精简;而陵墓、陵园等相关建筑则采用了西方的建材与工艺。可以说袁世凯墓(今称“袁林”)就是“中西”(中国与欧洲)、“古今”(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殡葬文化的结合,它清楚地折射出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至于民国时期的一般民众或城市殡葬,其既有传统的明清时代以来的殡葬文化特色,又有西方舶来殡葬文化的特点。城市中有杠房,也有万国公墓。广大农村的殡葬文化则大部分依然保存着千百年来的宗法制社会的殡葬制度与习俗。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质使中国殡葬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作为“国家殡葬文化”开创了中国殡葬史的新时代特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殡葬文化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殡葬不再被社会作为区分贫富、贵贱、官民身份高低的指示物,国家倡导人们在殡葬面前的平等,提倡全社会以火葬、海葬代替土葬,倡导文明、环保祭祀与网上祭祀,取代造成环境污染的香火祭祀,全新的殡葬文化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得到推广,社会主义殡葬制度越来越为社会广大群众认同、接受并实施。这突出反映了社会主义殡葬制度的特色。

(摘自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为本书撰写的总导论)

 

本期推荐

 

《迁就与限制:美国政教关系研究》  

作者:董江阳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7年3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政教关系问题, 通常被称为“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主题”,在美国尤甚,有人甚至认为整个美国史就是一部政教关系问题的探索与试验史。本书首次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法院判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美国政教关系:(1)在历史中的探索与发展,(2)在司法中的应用与实践,(3)在理智中的解释与反思。本书注重原著原典,追溯历史起源,探察宗教缘由,立足具体诉讼案例,解析司法原则与动向,结合历史、宗教与法律,对美国政教关系问题,作出了全方位跨学科性的系统研究。

评点:政教关系的处理事关国家稳定,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至今仍是黄金规则。

 

《托克维尔传:革命时代的先知》

作者:休·布罗根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托克维尔是19世纪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是历史与政治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民主的研究至今在历史学界仍有巨大影响。这本由研究托克维尔和美国史专家布罗根写作的传记全面、深刻而又可读性强,用流畅优美的语言阐述了托克维尔的写作生涯和政治经历,曾被英国媒体《经济学家》评选为2006年度十大好书。对研究法国史、美国史、民主制度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点:托克维尔出身贵族贵族却钟情于民主,他也担心多数人的暴政,本书可作为《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阅读参考。

 

《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

作者:方德万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方德万教授下笔如行云流水。思想绵密,但文笔又具有文学性。他非常成功地把中国海关、中国内部政局和帝国主义所构成的三角关系以最有限的篇幅做出最精确和清楚的论述。《潮来潮去》把中国的历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带到全球的场域里,且把部分西方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做最自然的融合。事实上,“海关”的深层意义就在于交流,当面向大海时,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本书就是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展演这个意义。

评点:剑桥大学教授、荷兰人方德万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供中国人反观自身。

 

《千年金融史》

作者:威廉·戈兹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在《千年金融史》中,著名金融史学家威廉·戈兹曼提出,正是金融使得文明的进步成为可能。

戈兹曼将金融描述为一台时间机器,我们可以据此实现价值的跨时空流动,这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思考未来、计划未来的方式。通过对数千年来金融在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探索,戈兹曼详细阐述了货币、银行、企业等令人惊奇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如何推动了城市中心的扩张,并促进了文明的繁荣:正是金融推动了古美索不达米亚文字书写的出现,促进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向帝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并为引领欧洲走向世界的贸易扩张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戈兹曼还向我们展示了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诸如股票市场、信用额度、复杂金融产品和跨国贸易这样与金融有关的机制,是如何一次又一次被发明、被遗忘,又被重新发明的。更重要的是,戈兹曼还思考了我们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比如怎样借助金融的力量来妥善解决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问题。

评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本书都比《货币战争》要更靠谱。

 

《当代国家理论》

编者:郭忠华、郭台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秉承民族-国家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化和国家研究的历史转型这两条思路,一方面考察国家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以国家起源问题作为起点,分别考察国家权力、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成员身份、福利国家、军事暴力等方面;另一方面考察国家理论的跨学科发展,选编了新马克思主义、新制度主义、公共选择、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全球化等各种思潮对于国家的阐释。作者包括吉登斯、迈克尔·曼、柯林·海伊等。

评点:各种立场的学者对于国家认识的完整呈现,有助于丰富读者的视野。

 

责编:傅斯鸿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