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过眼神”,中日关系风雨之后见彩虹

作者:周永生
2018.05.10

今天两国关系出现改善与缓和,这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修复创伤、淡化矛盾、管控分歧、不断创造条件和氛围的成果。

“我昨天到东京时一直下着雨,今天欢迎仪式时雨就停了。这也预示着中日关系在风雨之后会迎来美好的未来。”当地时间5月9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与安倍首相共见记者时说。

“我从未想过多年后有一天我会与李总理肩并肩站在这里共见记者。”安倍感叹道,“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容貌都有所变化,但我们彼此希望改善日中关系的心却从未改变。”

两国领导人在“确认过眼神”之前,还共同见证了10份合作文件的签署。文件涵盖社会保障、服务业、医疗养老、金融、节能环保、安全、人文等诸多领域。

访问前夕,李克强在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让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业再起航》,文章中称,“我这次来,就是要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可以说,中日高层交流机制得到恢复,两国关系的改善取得全面进展,走出了困难的围堰,再次起航。

曾几何时,中日两国关系遭遇了重大困境。2010年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导致两国关系走向对立;2012年9月,日本政府把钓鱼岛“收归国有”,两国关系恶化。2013年12月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对立关系呈现长期化趋势。

所幸,今天两国关系出现改善与缓和,这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修复创伤、淡化矛盾、管控分歧、不断创造条件和氛围的成果。

对于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倍加呵护、倍加珍惜,并促进其充实长大。否则,可能还会因某种寒流的来袭、某种因素的干扰,使其未等长成而提前干瘪或掉落。那么,怎样才能够促进两国关系再启航并行稳致远呢?

第一,中日两国要努力管控分歧,走出较劲的困境。在中日关系蜜月期的上世纪70年代,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就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干扰两国的政治关系大局呢?很明显,是两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技巧,淡化了这方面的矛盾和对立,压制了可能兴起的是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了有效管控。现在和未来,仍需借鉴当时的经验。

第二,扩大两国关系的利益共同点,是带动中日关系前进的法宝。两国关系没有大的波折,并不意味着大踏步前进。怎样才能让中日关系满血复活、充满活力呢?这就必须寻找两国利益的共同点,扩大双边或者多边合作的基础,在共同的利益获得中,收获满足、积蓄关系再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三,在东北亚地区合作中,提升中日合作的品质。更为重要的中日韩三边经济合作的最大前景,是签署三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将使三国的贸易和投资更顺利,并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活力的提升。

但是,近些年来,日本对此一直缺乏积极心态,主要原因是日本认为中韩两国开放的标准较低,吸引力不足,日本要求在服务行业领域进行更大更多的开放,签署一个高层次、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就中韩两国而言,今后大的发展方向,也需要大幅扩大本国开放程度,从长远而言,对中韩两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有好处。

第四,促进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利于中日经济合作拓展更广的领域。RCEP是“东盟+中日韩”,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3+3”),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过去由于各种矛盾因素,RCEP的谈判进程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中日两国和其中的其他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机会和成本的浪费与损失。

中日两国要看到这种合作对于两国利益和发展的广泛前景,如果该协定得以签署,以东亚为核心的印太地区经济发展将获得巨大的新生动力,中国和日本在为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两国自身的长处,诸如资金、技术、人才、商品等生产要素,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经济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第五,防止第三方力量的破坏,有利于中日关系行稳致远。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中日关系好上加好时,一些势力和第三国力量,害怕自身遭遇边缘化,而想方设法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中日两国一定要汲取这种教训,保持定力,在推动两国关系日益拓展和深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第三方力量的破坏。

众所周知,朱鹮是日本政府指定的“特别天然纪念物”,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此次访问期间,中方将向日方新提供1对朱鹮种鸟,体现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谊。日本媒体也认为,中国时隔11年向日本赠送朱鹮,是希望将其作为关系改善的象征。

“李克强总理此次对日本正式访问,日中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收获了许多成果。”安倍首相一一列举,“这些合作协定不仅带来更多商机,也将使两国民众相互理解进一步加深。”

可以说,中日关系的再启航来之不易,希望这次起航是远航。(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凤凰网政务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政务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