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知史明智:高见之书八月荐读

网友评论 ( 0) 2017.8.10 第119期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九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雷蒙·阿隆回忆录(上、下)》

作者:雷蒙·阿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

 

雷蒙·阿隆与当代世界

阿隆是一位秉持启蒙思想的人,他在意识形态斗争和世界大战的世纪中为了捍卫自由和理性而斗争。就思想层面而言,他注意到了新康德主义实证论的失败,这种思想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暴力及大战导致的欧洲社会粗暴化而失去了影响力。与此同时,他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极度推崇面前,或是在马克斯•韦伯所预言的无法避免的价值观战争引起的晕眩面前退却。阿隆像揭露虚无主义的危险那样揭露了阶级狂热和种族狂热制造的谎言,他捍卫的是自由之多元开放的定义。不过,阿隆没有放弃对康德意义上的那种理性抱有希望,这种理性是人性的基础,且让人类重拾和平变得可能。就政治方面而言,阿隆自1930年代直到辞世,一直都站在了支持多元政体、反对极权主义战斗的最前端:面对纳粹主义的抬头,他批评和平主义;他是现代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世俗宗教的分析家;在伦敦,他是《自由法兰西》的总编;他是唯一站在安德烈•马尔罗一边对冷战初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法国思想界获得垄断地位提出异议的人;他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作者,这本书不但在第一次法共与路人浪潮和斯大林主义保持距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还在人民民主政权中以“萨密兹达”形式被广泛传播;他还是一位坚持不懈的哨兵,为那些与苏联展开殊死斗争的自由国家执行警戒。

因此,阿隆是20世纪法国自由主义政治的一位伟人,与孟德斯鸠、孔多塞、贡斯当、托克维尔和埃利•哈莱维的思想一脉相承。只要自由没有扎根于宗教性质的上帝、意识形态的骗人学说或传统中,它就会深植于政治与历史之中。自由处于首位,但这一首要地位也具历史性,且与任何形式的超验性都没有关系。自由强调的是偶然性,而不是作用于人类发展的必然性或法则。事实上,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本人也不记得他这样说过:“在自由主义原则中,并不存在任何能让自由主义成为不变学说的东西,不存在任何既稳定又固定的一劳永逸的规则。我们在行事中只需要知道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应当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发之力,尽可能少地使用强制力;不过这一原则本身又在运用中包含着无穷变化。”

有鉴于此,自由是以蕴于人民历史文化之中的公民意愿、领导人的明智以及体制的稳定性为基础的。现代自由不但多元而且异质性强,它与多种原则和权利并立而行:源自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和启蒙思想的公共自由;国家主权和权力分立;普选制;社会和经济权利;环境保护。现代自由虽然脆弱——因为它建立在公民美德和抽象规定之上,集体的冲动随时能将它夺走——但也拥有毋庸置疑的耐受力。如果说在权力、生产、知识、信息和真理的种种秩序之间必然存在相互作用的话,那么在自由国度中,它们是、也必须是维持了自主性的。依照适度原则和权力分立原则,自由因此也必须“提防自身的狂热盲信”——用卡尔•波普尔的话来说。

阿隆的自由主义有异于功利主义或自由主义思潮,因为对他而言,自由首先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政治不应该被缩限或混淆为经济(即市场),或是社会结构,又或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的技术发展。阿隆对人类能力打了个帕斯卡尔式的赌,他相信人们会为了肩负自己的自由责任以及在必要时能够自卫而开展自我教育。人并非生而自由,而是变得自由。但是,人并非通过萨特那样的反抗变得自由,而是通过教育和参与城邦生活才变得自由的。国家在城邦生活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却没有对公民(即值得享有自由的个人)的塑造实行垄断。民主制度的价值永远不是现成的:公民必须不断对其重新定义,使之与时俱进,具有时代价值。这尤其让我们能够超越马克思指出的那种存在于劳动者联合、工作权利和社会保障系统之中的形式自由和实际自由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自由和理性之间存在一种基本联系,这种联系是克服集体冲动和意识形态欺骗性学说的最好药剂,就像它同时也是公民解放的动力一样。为了避开实证主义那种一味和解的乐观主义以及为了辨识技术可能导致的歧路,阿隆一直让自己作为进步的——尤其是科学进步的——坚定辩护者,只要这种进步是有益于人类解放的,而不是会导致人类的堕落甚至导致种族灭绝式的人类大屠杀。理性,这一人性的最终黏合剂,它本身也还需要我们认识和思考其局限性,而这种认识和思考有可能与自由对立。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各种冲击和挑战的时候,这种政治自由主义更是前所未有地适用于当下的现实情形。

首先,在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对等确实存在。事实上,20世纪的极权主义已经表明,在没有多元政体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仍然可以——至少在短时期内可以——在民主制之外发展,正如昔日佛朗哥的西班牙和皮诺切特的智利,又如今日处于另一个层次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其成功的基础,是其扩张和具有影响力的秘密所在”这一总结完全没有丧失其价值。只不过,这种体现自由意愿的经济理念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均适用。资本主义和技术应用的普及远远没有自动导致民主降临或让谋求强大的意愿消失,它反而加剧了自由国家与专制或集权体制之间的竞争。就连新兴大国阵营也显现出分裂,一方面是中国和俄国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则是印度和巴西之间的对抗。如果民主国家对纳粹主义的胜利属于军事胜利的话,那么在东方处于经济停滞、日益贫困的情况下,西方在社会和经济上取得的进步就在苏联及其帝国的崩溃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天,民主国家遭到由某些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挑战,后者试图对那些曾经殖民过自己的殖民者施行报复,所采取的办法就是在提升自己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等级的同时拒绝政治多元主义,并继续维持对社会的严密控制。

显然,民主国家在这场考验中并没有处于有利地位。美国虽继续保持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但仍由于在苏维埃主义陷落后的行事过分而遭到持续削弱。这种过分体现在美利坚帝国和美国军事的过度扩张上,最终导致美国陷入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这种过分还体现在那场可算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其后果就是削减债务的要求和大规模失业持续阻滞着经济增长;它还体现为已经对法治国家造成重大打击的安全问题——前有《美国爱国者法案》与中央情报局的绑架和秘密监狱,后有关塔那摩监狱。欧洲则因缺乏合理有效的决策体系而无法在全球化中获得影响力,并因此陷入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对实施反通货紧缩措施的动员加大了国家从欧盟手中重新取回控制权的力度,欧洲诸国将共同体政治重新本国化的做法使得连这些国家中最强大的德国都达到了不再遭受整体风险的程度。欧洲大陆的一体化及其经济发展在人口老龄化、竞争力缺乏、过度负债、欧元估值过高及缺乏有效率的政治决策体系(这一点在2010年国家负债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综合影响下受到了阻滞。

在整个发达世界中,增长疲软、持续失业以及大经济部门因新兴国家的竞争而状况不稳的情况使保护主义和民众主义抬头。全球化不但让西方的资本主义优势受到质疑,而且还逼迫西方不得不在经济和社会模式上有所创新。面对这样的全球化,面对恐怖主义的顽固威胁,民主国家内部以安全名义牺牲自由的想法很强烈。1940年6月法国溃败及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垮台,显示了民主原则及其制度在重大打击面前何其脆弱,这让雷蒙•阿隆终身印象深刻。他及时对21世纪的人们发出了警告:因外部危险而牺牲自由的做法就是在为自由之敌助势,而且谨慎和节制本身并非就意味着公共权威的瓦解,也不代表要主动与武力或那些与民主制为敌的国家妥协。

全球化危机远没有让政治自由主义信誉扫地,相反,它显示了政治自由主义是一种多么迫切的需要。世界资本主义之所以严重偏航,其根源可以在集体不理智中找到,这种不理智存在于投机泡沫中,存在于关于市场自我调节的神话中,还存在于在既无限制也无牵制的情况下对经济和企业领导权实施的吞并中。在与危机解决办法相连的主要风险中,我们看到的是围绕公共债务、发达世界中央银行和原材料产生的泡沫经济的复苏,以及由于环境所迫而产生的向不受任何控制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回归。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危机时也显现出了其管理和财政方面的行动力不足等问题。经济领域的崩溃以及由此孕育的社会灾祸助长了政治暴力,而政治暴力虽是一种摆脱危机的天然办法,却充满危险。因为极端主义只会通过扩大政治危机来达到降低经济危机的目的。

我们在解决危机时所遇到的关键选择在于是继续坚持全球化还是任由全球化崩溃。如果缺了坚持不懈的理性教育,如果缺了坚定不移的改革,如果与个人主义策略反道而行的合作观念没能战胜民族主义和人人为己所产生的各种诱惑,世界资本主义和开放社会是无法超越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的这场危机的。因此,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而是危机的解决办法,它保障个体权利得到尊重,保证集体决策的优先地位——只要集体决策依旧是自由选择达成一致的结果,而且它还使存在于企业、市场、民族、大陆或全球各层面上的所有权力均衡有度。对危机及其恶性连锁反应的解决,体现的不是天数,而是人愿。

摘自《雷蒙·阿隆回忆录》序言 尼古拉·巴弗雷(法国当代史学家,经济评论员)

 

 

本期推荐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作者:王汎森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作者将傅斯年称作“一个五四青年”,在傅斯年的一生和那个时代中,五四精神由战斗的号角变成心理上的负担,对这种蜕变过程的考察,也包含着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的深刻而真诚的反思。傅斯年晚年回归了他曾激烈批判的孟子,反对全盘西化,同时,政治也主宰了他的生活,作者认为,这是他最后十五年没有严肃的研究著作出版的原因。虽然如此,王先生坚持认为,傅斯年骨子里仍是五四精神的薪火传人: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学者,傅斯年终于难逃历史与政治的牵绊,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坚守了自己的阵地:自由、真理。这不能不引起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深思。王先生在书中介绍了傅斯年的历史研究成就及其方法论,而这本书本身,资料翔实、视野开阔,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典范--通过把握个体生命进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脉搏,同样值得借鉴。

评点:王汎森将历史与政治看作理解傅斯年的一生的关键因素,成就了一本傅斯年研究的杰作。

 

《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修订版)》

主编:张晋藩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监察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监察法的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是世界法制史上所少有的。本书对中国古代监察法史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与监察法制相关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评介。

点评:西方人相信人性恶,因此对于君权高度警惕防止其一家独大;中国法家相信人性恶,因此皇帝对所有的大臣都不放心,派出中央代表监督各级官员。

 

《回来》

作者:孙中伦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2015年夏天,21岁的孙中伦大三结束,他决定中断学业,从美国波莫纳学院休学一年,回中国打工。他去到东莞、大理、定西、苏州、北京、成都,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寺庙居士、漆器厂学徒,一边流浪一边工作。在东莞的流水线上,他追问工人们的生活与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见不得志的诗人;在北京的编辑室里,他对青春的痛与梦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厂里,他理解了坚守和匠人的意义;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中间,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贫穷的代价,以及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这一年的经历,他在给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写下了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对世界的求知和对自我的质疑,青春的迷茫、张扬和省思,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里,他似乎终于完成了一场与自己、与家人、与世界的短暂和解。

评点:生于1994年的作者能写出这类文字,其特立独行和敢做敢为体现了新一代青年的风范。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作者:[以]施罗默·桑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在本书中回忆成长经历,追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历史,以兼备动情与学识的书写,颇具胆量地揭露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理念与大屠杀苦难的鼓吹,质疑了犹太民族的定义方式,批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已成习惯的现实:犹太人身份的凝固不变、犹太人的道德优越性、犹太复国主义的种族政治、以色列的等级差别与殖民主义……而质疑与批判之后,桑德展望了一种世俗的、非排他性的、超越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身份认同,一个由坦诚、慷慨的普世原则指引的未来。

评点:施罗默·桑德的批判性和反省意识告诉读者,历史学家应该怎样求真。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

作者:渡边义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三国志》中的豪杰,为什么会被人们作为商业之神来崇拜呢?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的对象,本书试图分析关羽形象的这一变迁过程,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新尝试。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关羽作为商业之神受到华人的笃信和供奉。《三国志》中的武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信仰对象呢?对“义”和“信”的尊崇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特征,本书以此为线索,考察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关羽,及其在民众心目中成为“义”和“信”的象征的过程。

评点:权力总会选择一些东西为其所用,关羽就是其中之一。

 

责编:傅斯鸿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