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效能“风暴”越刮越强

作者:马亮
2018.03.06

民众的切身体验最真实也最值得关注。因此,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强化政府效能提升的根本保障。

“决不能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报告指出,提高政府效能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从过去一年政府改革所取得的进展来看,无论是多证合一等放管服改革,还是大力促进创新创业,都在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热情。

政府效能的提升,不仅大大方便了民众和企业同政府打交道,而且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声望。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理念先行、制度建设、技术驱动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为效能提升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府效能提高需要理念先行,而这恰恰是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根本观念。在执政为民的政府理念引领下,民众和企业过去遇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都能得到根治。通过中央统一领导巩固效能为先和以民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这是效能“风暴”之所以可以刮起来并且能够持续刮下去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府效能提升的根本出发点。

政府特别强调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实现效能提升的持续化和长效化。只有将效能提升制度化,才能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的朝令夕改或人亡政息,才能实现政府效能的持续提升,才能确保效能提升得到持续保障。

提高政府效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数十年各国都在致力于提升政府效能。中国各级政府也不例外,但往往出现反反复复的尴尬,往往是效能稍有提升就反弹,很快就恢复到过去的糟糕状况。“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也导致推倒重来和重复建设,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使政府效能如过山车般反复无常。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将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的各项做法入法、入脑和入心,才能使效能提升成为常态,而不是稍纵即逝的过眼云烟。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普及,使政府效能提升有了强大的技术驱动。特别是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战略为代表,政府效能得到几何级提升,政府形象也发生彻底改变。

无论是西安提出的“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五星级服务员’”,还是武汉市提出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抑或是一些地区发起的行政审批提速计划,这些创新之举都需要在技术上做文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而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三个一”。

特别是政府部门同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的各类移动政务客户端(APP),为民众办理各项行政事务提供更便捷的通道。这就需要打破地区边界、部门藩篱和信息孤岛,让信息代替人腿去跑,真正实现以客为先和服务至上。

政府效能提升的旨归是人民满意,而其源泉和动力也来自于人民的监督和参与。人民群众最深知政府行政的“痛点”和“短板”,这不光是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因为民众的切身体验最真实也最值得关注。因此,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强化政府效能提升的根本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指出,“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这意味着要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但监督不是目的本身,监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效能提升。

理念使政府想为,制度令政府要为,技术让政府能为,而公众参与则让政府愿为。多方面的推动,使政府想作为、要作为、能作为、愿作为,一改政府不作为的症结,使政府效能“风暴”越刮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应该认识到政府职能转变仍然在路上,特别是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欠发达地区恶性循环和发达地区良性循环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意味着要特别注意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使更多民众从政府效能提升中获益。(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