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高见之书1月下: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王世杰

网友评论 ( 0) 2018.01.29 第161期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十八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王世杰文集》(上、中、下)

作者:王世杰

主编:刘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内容简介:本书辑法学家、政治学家王世杰先生的法政文章,系首次集结出版,分为上下两编,包括论文、评论、书评等。王氏乃一代法学大家,生前身后至今除《比较宪法》外尚无文集正式出版。此次编者极尽搜罗,为世人全面展示王氏学思历程和治学脉络,展现其对于时代的思考。处在“一个无数旧势力应消灭而未消灭,无数新势力求生而不得生的时期”,王世杰的学术关注主要在公法领域,治学范围既包括学术的前沿问题,又含有中国的现实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论述分析法治先发国家的制度及理论,为中国的法治实践和法学研究打开新局面,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国文明的再生。 

刘猛: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王世杰

王世杰(1891~1981),巴黎大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宪法、行政法等课程,并携手北大同仁编辑《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传授最前沿的西方法政理论,用学理的、理性的观念分析社会问题。六年后南下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其后出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外交部长等等职务,抗战时期身兼数个机关的首长职务。处身于像他自己所说的这样“一个无数旧势力应消灭而未消灭,无数新势力求生而不得生的时期”,那一辈学人都想把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他们“从道不从君”,没有选择北京政府,选择了国民政府。恰如胡适所说,他本来反对武力革命同一党专政,但是革命既已爆发,便只有助其早日完成,才能减少战争,从事建设。目前中国所急需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国民党总比北洋军阀有现代知识,只要他们能够好好把中国统一起来,能够真正实现三民主义,便可有利于国家,我们虽不入党,也应该在党外以全力支持它。王世杰党派色彩远较胡适浓重,但在此事上他的态度与胡适应该相去不远。

学者从政,往往都有自己的先前规划,他们不是为了做官去的,他们是为了实现自身抱负去的。从政之后的王世杰,有了把自身所学施诸实践的机会。教育部长任内,他着手各种改革,因部中无健全的学术审议机构,怕审核权落入司长、科长等行政官僚之手,不同意教授、副教授、讲师的聘任权由大学转入教育部。他“以为中国教育之病,在尚未能彻底现代化”,因此严厉遏制种种与现代化相背的趋势,如中小学读经、设置中医学校等,竭力提倡西医学,增设医学院及医学专科学校,在教育部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以为全国医教设计及监察机关;并严守信教自由原则,禁止任何学校以宗教为必修科目或强迫学生参加礼拜等仪式。

抗战初期,他以敏锐的国际眼光坚请蒋中正勿轻言和,因为“实则目前言和,必须变更政府一切立场,自行撕碎九国公约与中苏不侵犯条约。和议成后,政府内受国人之攻击,外受日方之继续压迫,不出一、二月,政府必不能维持。”他求学任教时以比较法的视野研治各国宪制,考察出英美的法律制度较德、法、日更加注重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保障;他觉得英美式的民主、自由会是世界潮流,先进战胜落后、民主自由战胜独裁专制将是大势所趋。所以,抗战时期他坚持原则主张联合英美,不因一时的国际形势强劣变化而变更,并多次在高层会议上据理力争,影响当局决策,与政府内联合德国的主张有异。

在做中宣部长期间,王世杰主张划分党管和政府管的界限范围,任期三年秉持言论自由的原则,未尝停一报或封一报,因此不获见谅于党部和军事方面的很多人。还建议蒋中正对于图书及不以记载政治新闻为目的的杂志,废止强制送审办法。而对于国民政府,他谋求制度上的若干重要改革。担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的他,认为“参政会能否有贡献,要看我们是否真心扶植民治。”他不无天真的认为政治的发展会迫使中共接受民主政治。对于国共问题,他主张用政治手段来解决,而不是以战争争胜。在中苏谈判收尾时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外交部长,其中亦不乏主动,他以“回狂澜于既倒”的心态,希望用自身学识做出点成绩。诚如顾维钧所言,“王一直想当中国外交部长,以便以他自己的方式执行外交政策。”虽然历史给机会的这个时刻不太美好,王世杰还是接受了,他岂不知其中风险,他只是“为国为党,均一本至诚”,不计个人得失罢了。后世月旦,颇多责难,但蒙古岂是一个外长就能卖掉的!迁台后,他献言献策,“维护十年来辛辛苦苦所奠定之法治微弱规模”。1960年代并“以民主必须从实行中求进步为理由,力主即时实行地方自治”。在立法委员攻击史语所诸人编纂上古史时,书面答复“任何政府机关无权干涉私人著述史书之权”,坚决的捍卫学术自由。

政治不是总与理想重合。从政后的王世杰,处身国民党诸多派系之中,不得不变得圆融,不断挤压自己的梦想,或许这是一切为官者的不得不然之举;因为他们不仅要考虑事体的正当性,还要顾及实施的可能性。除了忠于自身理念的良心,他还有一个忠于最高当政者的良心,这也是为官者的应有品质,特别是在派系纷呈的民国年代。他“从未以代表任何派系自居,且极不愿自己之主张与行动,偏袒任何一派一系或某一学校,而不顾公道与公益”。一九五三年蒋中正以两航案为借口罢免了他总统府秘书长的职位,此事他本无过错,可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却选择了保持缄默,他觉得在那时的环境下“任何辩护都是有损国家的”。他为了顾及蒋中正的面子做了“替死羊”。

虽然王世杰仕途一生颇受指责,可他并非没有原则之人,也并非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一味的迁就领导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妥协,但却不会执行与梦想完全背反的领导人决定。在中研院院长选举中,顾孟馀和他早年是北大同事,也是学者出身,办过教育当过大学校长,并非玩弄权术之人,所以王世杰才把他举出。当政者介入后,他曾说过,“要把孟馀选出,适之也必须选出,给他们看看。”这就是他的两个良心在同时起作用了,适之无疑是最适合的人,这是他的“学术良心”,孟馀是为当政者考虑提出的并不违反学术自由却非最适合的人选,这是他的“政治良心”。撤迁台湾之后,当时知识人处在白色恐怖氛围下喘息不得,他和张群、陈雪屏几个人结成一条战线,尽量保护自由主义者。在被免职总统府秘书长之后,去见蒋中正,因这桩葫芦案的无理摔门而出,从此淡出政界。可见,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彼时很多从政学人一样,他们从政的目的在做事而不在为官。若是无法做事了,官位又有何用!

刘猛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17年12期,本文据此摘编

 

本期推荐

《最寒冷的冬天》

作者:(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2017年5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本书对此一一展开。

点评:对于朝鲜战争,多数人熟悉的是中方的决策和参战过程,本书呈现了美国围绕这场战争的政争和抉择。

《最漫长的下午》

作者:(英)布伦丹·西姆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持续战斗,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法军的无畏形象。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不敌而退,他们对战事的延宕拖垮了拿破仑,以一己之力决定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这次战役。

点评:微观史学展现大战中的关键,局部战斗影响了导致了滑铁卢战役最后结局。

《邓小平与第二个历史决议》

作者:刘金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重要文件。本书以丰富而权威的史料,系统记述了邓小平从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亲自主持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的全过程。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对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进行了深入介绍,包括毛泽东逝世前后的中国政坛情况、拨乱反正的初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国庆30周年讲话等。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描述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全过程及对该决议的评价等内容。                  

点评:本书作者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管理部主任,扎实的史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道德的演化》

作者:(新西兰)理查德·乔伊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道德思想贯穿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但这种道德思想的起源在哪里,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在几百万年前迫于恶劣的生活坏境而成形的,还是在晚近时的一种文化发明?在经过自然选择的历程之后,人类大脑是否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在生理机能上已经做好了规避道德怀疑主义同时强调道德现实主义的准备?道德能否在基因层面上找到自洽的解释——帮助我们祖先繁衍更多后代的一种工具?这种解释是否又会降低道德在我们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本书以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入手,回应了这些极具争议的问题,结合实证科学和哲学探讨试图证明人类道德的先赋性,解析人类的道德和道德感是如何在自然选择和社会互动中演化的。

点评:三妻四妾在中国古代社会合乎道德规范,今天合乎道德规范的是一夫一妻且对婚姻忠诚。本书的话题将与时俱进,常论常新。

《慈善法史1532-1827》

作者:(英)加雷斯·琼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2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展现了从宗教改革到埃尔登伯爵卸任大法官一职期间的慈善法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正是现代慈善法初具雏形之际。本书详尽阐述了宗教、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慈善法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慈善的界定以及近似原则的影响,并表明了程序性因素对界定法律中的慈善及其限界的重要性。  

点评: 从人治到法治,非一日之功所能速成。本书以英国慈善法近300年的演变史,展示了法律与社会的互动。

 

责编:傅斯鸿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