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高见之书十月(上):非洲之角上的力量博弈

网友评论 ( 0) 2017.10.13 第133期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十三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

作者:(德)李峻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融合与冲突:非洲之角上的力量博弈

《何故为敌》的成书过程颇有些来历。它的初版是俄语版(Schlee,2004a)。2004年,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邀请我就冲突分析问题做学术演讲。我的讲座立足非洲的田野调查经验。

会议结束之后,主办方向我提出可否将一些文本材料分发给参会者以及更大范围的公众。欧盟委员会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技术支持”(TACIS)项目也是该会议的资助方与合作主办方,会支付俄文版的翻译费。我手头有不同的文章,有些是德文的,有些是英文的。我认为,如果加上一些理论框架,勾勒出各篇彼此之间的某些关联性线条,这些内容应该可以变成一本书。于是,我把用不同语言写成的文章整理成一份书稿。谢尔盖·索科洛夫斯基(Sergei Sokolovski)是一位能流利使用德语和英语的学者,他本人也在研究类似问题,于是他就把书稿译成俄文。这便是我以俄文发表的第一部著作,迄今为止这也是唯一的。

接下来,这部书稿中的英文部分由专业译者翻译成德文。按说我可以自己来翻译,但是对我来说,翻译自己写的文章太枯燥无趣了。我一直在开始写些新东西。于是,在专业译者的帮助下,该书的德文版问世了,略微添加些新材料并有所扩展。接下来德文部分被翻译成英文,书稿再次添加进一些新内容并进一步扩展,然后就有了英文版。

《何故为敌》的英文版也启动了Berghahn出版社的一套丛书“融合与冲突”,成为这一系列的开山之作。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被一些专著或论文集采用,当然这种应用既非教条式的,也非唯此独尊式的,而是结合那些可与之匹配的任何其他视角。我认为,对于一项研究和出版整体而言,该书提供了相当富有成效的内聚力,不同作者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可比性也得到了加强。

如今,吴秀杰完成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她和谢尔盖·索科洛夫斯基一样,也熟练掌握德语和英语。她的译本主要以英文版为基础,因为这是最新的,也是最完整的版本。杨圣敏教授的推荐,让这本书得以在中国出版。他在人际交流上的友善态度以及他对本书慷慨的溢美之词,让我对他充满了由衷的感激。

对于德国哈勒的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融合与冲突”团队的研究而言,本书也是一个基础性文本,在我们研究团队(以及其他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其痕迹。在此以外,读者也许会感兴趣的是,在提出书中那些初始问题之后,我本人在这些问题上做了哪些推进性工作。

《何故为敌》是一种组合式构架:分析作为概念性实体的社会身份认同——由诸如语言或者宗教这样的标记和特征构成——与选择理论相结合。在哪些条件下,人们能对接受一种或者另外一种身份认同做出某种选择?是什么决定了这一选择?有些人会给出简单的物质主义答案。德-瓦尔(Alex de Waal)在其近著《非洲之角的真实政治》(The Real Politics of the Horn of Africa)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过,话说回来,他提出这一理论只为阐释当下的非洲之角,并非为阐释那些在非洲之角上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所发生的情况。有某些阶段,真正的信念——它们或者正确,或者错误——指导着政治。但是,德-瓦尔发现政治以他所描述的那些方式变得“市场化”是个强劲的趋势。当“租金”为精英所掌控并向下分配时,即普通人依赖于精英而不是精英依赖于纳税人的安居乐业、创造力和产出力时,政治“市场化”的条件就形成了。这类“租金”也可能是对抗恐怖主义的价码。如果你支付钱财让某个国家来打击恐怖主义,那么你是在购买忠诚和支持,但是你永远无法完全成功。

德-瓦尔的理论解释了世界上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这显得有些讽刺。将事情简化自有其魅力: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人们要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那么就去问一下他们为此将得到多少钱。在周围的环境当中,你发现这能得到证实。在《何故为敌》一书中,我也描写了(索马里)各方力量的头领如何发动暴力行动,以便自己能受邀参加和平会议。这便是德-瓦尔所描写的那些逻辑脉络。为缔造和平而支付的“租金”维持了某种水平上的战争。

摘自本书中文版导言

 

本期推荐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作者:黄盈盈等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兼顾故事性与方法论的社会学著作。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荣誉所长潘绥铭,及该所部分毕业生。他们采用“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深入“小姐”“同志”“截瘫者”等社会边缘群体,讲述与之互动的种种经历,呈现出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同时对社会学调查方法做出深刻反思,通过实践指出,田野调查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调查到了什么,还在于社会学家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以及为打破社会隔阂有过哪些作为。

评点:本书为社会学研究者实地调查,兼顾故事性与方法论的做法使得本书文本易读,如同记者的非虚构写作。

《腹地的构建》

作者:彭慕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获奖作品,美国汉学家彭慕兰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彭慕兰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以及时局造成。

评点:多重视角结合研究,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当下的国家治理中依然存在。

《欧亚皇家狩猎史》

作者:托马斯·爱尔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组织良好的狩猎活动常被用于训练军队、展示军事实力和传达外交理念。皇室狩猎被理解成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此外,狩猎场可以用于物种交换、军队储备,而且还是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一一解答有关欧亚大陆空间范围内古代王朝皇室狩猎的相关疑问,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观察角度与众不同,对欧亚大陆皇室的狩猎史作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和解读。

评点: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托马斯•爱尔森的经典名作,本书提供了出乎意料的知识和视野。

《征服西伯利亚》

作者:M.M.齐保鲁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侵占邻国领土,野蛮对待侵占领土原居民的历史。本书从考古、地域、人文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西伯利亚的历史演变,重点描述了俄国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发,征服、殖民西伯利亚的历史。

评点:俄罗斯人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正如译者在书中所说,本书作者也不例外。作者对俄罗斯的“爱国心”,恰好是中国人的历史伤痛。

《我的1945》

编者:《民间影像》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编者前后历时数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寻访亲历抗战胜利的见证者。样本身份多元,国共双方,延安、重庆,沦陷区、大后方,甚至还有伪满和日侨的样本……上海、无锡、杭州、南京、重庆、成都、昆明、天水、青岛、天津、北京、包头、南通、厦门、福州、九江、乐山、武汉、长春、沈阳、西安、李庄、延安、张家口……大江南北,20省,30城,胜利、受降,接管、接收、复员、团圆……共同见证中华民族历目前的伟大时刻。主要城市、主要移动线路都有所涉及,首度披露部分珍稀史料,包括五篇当事人日记。

近80位高龄亲历者的回忆,包括四位百岁以上老人(截至2015年),有伪满长春市长的儿子回忆在长春经历的抗战胜利,有八一五当天从“峨眉山上下来摘桃子”的回忆……中华民族历目前这样一个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过程,靠前次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汇集全国各地近八十位亲历者回忆45年抗战胜利以及接管、复员、团圆的动人一幕,见证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终结,全面呈现抗战胜利带给中国人的快乐。

评点:本书编者抢救历史而不辞劳苦,个人亲历和记忆为宏达事件增加了更为丰富和清晰的细节和内容。

责编:傅斯鸿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