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4
往期回顾
NO274

恢复高考40年,依然希望梦想照亮现实

值此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我们不应该仅仅欢呼当年的开闸,也不能一味沉溺于对如烟往事的品咂,更不能在讴歌彼时破局勇气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必须看到,高考改革仍在路上。

又到高考时间。

2017年,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了。

从年初开始,舆论场就开始洋溢着纪念40周年的喜悦氛围。而一串串闪亮的名字又一次被精心拎了出来,张艺谋、刘震云、易中天、蔡武、俞敏洪、陈兴良……无论是彼时才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已年过而立的大叔,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创世纪”般的沧桑史,那可是这个国家蹉跎了多年的才俊。

张艺谋说:“没高考,没现在”;顾长卫说:“那就像一道光”;罗中立当时正准备成家,在女朋友劝说下,沿河走了20里路来到县城,挤上了高考报名的最后一班车;易中天则正担任中学老师,担心自己与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门打开了,才会有光,人才流动的渠道不能总是堰塞。

恢复高考,就像一道闪电,划过了在无休止运动中日渐疲累的人心,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着更多的可能。而读书,是完成生命跋涉的必由路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惟有不断汲取知识,才可能走出蒙昧状态、安顿不羁情绪、接近各自理想。而绵亘多年的混乱与动荡,除了激发嗜血人性与固化既有秩序之外,不可能为青年人指出新路。求变,迫在眉睫;高考,恰逢其时。

很多人在回忆中都感慨自己彼时获得的“机会平等”,洗脚上岸、走出山村、登堂入室……事实上,无论何时,点一盏灯,划一条线,为底层民众开辟一条社会流动的通道,激发并引导他们勇猛精进,都应该是国家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这意味着一个个“向上的台阶”、自我的完善与实现;对于群体而言,这也是遴选人才、保持活力与创造力的关键。

而当众多历史亲历者欢呼雀跃时,当媒体都在翻检搜寻,重申“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时,我们理应有更深刻的反省与检视,有必要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勿使重蹈覆辙。

40年来,中国高考走过了一个高速跃进、急剧扩张的历程。不可否认,在最初的那些年,高考确实起到了为国抡才、拔擢野人的积极作用。民间的热情,个体的使命,家国的情怀,在高考这面旗帜下汇聚起来,也很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共同托举起一个伟大的时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那个时候,大学生在社会上仍有着无上光荣,“天之骄子”绝非虚誉。

尽管每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期待有差距,大体而言,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1999年高考大扩招之前,高考至少在公平层面,社会评价还是好的。其在公民机会平等、社会稳定有序、社会正常流动等方面,也没有招致后来那么多的抱怨与诟病。

毕竟,“全国一张卷”,可以保证每一个参与者相对公平。即便存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但共识远大于分歧。而长期混乱之后的社会,也迫切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比较好。

及至1999年高校扩招,当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就达到42%,而从1999年至2005年间每年递增25%左右,这样的扩招速度,世界罕见。而一般民众,在最初的欢呼之后,开始发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滋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学费负担重、就业难等等,开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新困扰。很多人怀疑,今天的高考还能照亮现实吗?

当然不能将这些问题统统归结到扩招,但由此引发的讨论注定还将持续下去。无论如何,大学、社会、政府等,到现在都在消化前些年扩招遗留下来的粗放办学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仅仅有了规模效应,仅仅基本普及了高等教育,仅仅把青年请进了大学校门,还远远不足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急。

而最近几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国家对重点高校的重点扶持,以及各地超级中学的纷纷涌现等等,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再度趋热。可以说,公众高度关注高考,出发点与归宿均是其能不能体现公平公正。这也是衡量、评价中国高考制度的一个基本视角。无论有多么重大的宏观意义,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毕竟,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孔道,一旦教育失守,必然导致阶层固化。

也因此,值此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我们不应该仅仅欢呼当年的开闸,也不能一味沉溺于对如烟往事的品咂,更不能在讴歌彼时破局勇气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必须看到,高考改革仍在路上,即便已经走过了40年的漫长岁月,我们依然困扰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行政化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振兴。

前两天,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92岁的章开沅先生在一次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座谈会上谈及:“学风是世风的先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批判应试教育,教育本身无罪,制度才是问题所在。”那么,今天的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如何呈现其先导性、前瞻性?这显然是一个沉重的命题。而实现的路径,仍在于持续不懈的改革。

从2014年国家发布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以来,一些省份已开始实践,但具体效果及评价,仍待观察。从一些地方已经露头的一些倾向看,此前公众担忧的教育公平问题、应试教育问题、自主招生腐败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问题等,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这也表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单兵突进,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注重打通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壁垒,推动综合改革;同时,强化改革的协调性,统筹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利益,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内部外部条件,因地制宜,积极而稳步地推进改革。

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日前接受采访时谈到,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获得引领世界的地位。可见,尽管改革惟艰,但别无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包括大学改革必须提速。

40年,不仅仅意味着纪念缅怀,也意味着重新出发。中国的大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量变”之后,迫切需要一个质的飞跃。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评论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