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高见之书3月上: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自由

网友评论 ( 0) 2018.03.15 第168期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二十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

作者:(美)埃里克·方纳翻译:王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美国通史,跨度从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最初探险与征服开始,一直贯穿到21世纪的头10年为止。它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简洁流畅的叙事,其主线则是美国自由的不断变化的轨迹。

埃里克·方纳: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自由

我很高兴有机会将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故事从欧洲人最早对新大陆的探险和征服开始,一直讲述到21世纪初期,它的中心主题是不断变化的美国自由的内容与形式。

如同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曾经观察到的,历史“所关切的不仅仅只是过去,甚至并不主要是过去。恰恰相反,历史的伟大力量来自于我们始终怀揣着它这一事实……即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之中,历史的身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如鲍德温写道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历史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堆积,也不是一些不能被挑战的历史解读,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一代人都会重新书写历史,学者之间也会针对历史解释的基本问题而意见相左。这一切都是正常而自然的。

《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提供的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事实的叙事,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解释。它所强调的事件、个人和主题,在我看来,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它希望同时关注那些声名显赫的领袖人物和平凡普通的美国人的经历,并关注那些构成美国社会的不同群体的历史经历。

将这部叙事连贯起来的是自由这一主题。美国人当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热爱自由的人民。在20世纪,我们见证了发生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争取自由的斗争。然而,正是因为自由的思想在美国生活中占据了极为中心的位置,如果不了解自由在美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我们便无法懂得美国社会。

关注自由概念本身拥有的相互冲突的定义,关注不同群体如何为争取自己所理解的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是一种将美国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方式。在美国的政治语言中,“自由”是一个核心词。自由并非只有一种亘古永恒的表现形式,它的定义也不是单一的或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美国历史的相当一部分就是一个围绕自由而展开辩论、表示异议和进行斗争的故事。类如美国革命、美国内战和冷战等危机永久性地改变了自由的思想。不同群体为享有更大的自由而提出的要求也同样改变了美国自由的内涵。自由的内涵不光是通过国会辩论和政治学说来建构的,而同时也是通过发生在种植园内、罢工纠察线上、普通人家的客厅里甚至卧室中的事件得以建构的。对一些美国人来说,自由一直是一种被学者所称的“心灵习性”,一种人们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却很少去分析和研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对于另外一些美国人来说,自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一种相距甚远但能激发他们为之做出极大牺牲来争取的目标。

在关于谁有权享有自由赋予的恩惠的问题上,美国人一直存有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自由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美国曾剥夺了许多本国公民的自由。非白人群体极少享有过白人所享有的通向自由的通道。女性也没有享有过与男性同等的自由。同理,通过少数种族、妇女和其他群体为争取更大自由所做出的努力,美国自由的内容和经验得以深化和转化,自由的观念也因此延伸到新的领域之中。

但美国历史不是一部从自由走向更大自由的光荣史诗。正如废奴主义者托马斯·温特沃斯·哈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在美国内战后指出的,“革命也有可能开倒车”。自由可以通过争取而获得,但也可能遭到剥夺。在今天,如同以往一样,自由的代价是保持永久的警惕。

本书的修订版加入了关于宗教在美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美国自由的联系的深入讨论。当今,美国宗教史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历史写作中一个富有活力的分支领域,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时代出现了很多关于政府与宗教的关系、关于宗教自由的界定的辩论。读者可在全书中发现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新材料,从对清教新英格兰时代的政教关系的延伸讨论,到一个新加入的章节,我在其中讨论了2001 年9月11日恐怖主义袭击如何引发了关于伊斯兰教在美国生活中的角色的深层争议。直到今天,这场辩论仍然在美国继续进行。

在21 世纪初,自由继续在美国政治与社会生活和美国思想中占据中心位置。我希望这个读本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清楚的、关于美国历史以及它的核心主题——自由——的叙事。如同美国生活一样,美国自由将继续是多样性的、不断受到质疑的,并不断变化的。也许,本书能够帮助激发起一场关于自由的界定以及自由的未来的国际讨论。我相信这样的讨论必将使中美两国人民都能从中受益。

摘自《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中文版序言

本期推荐

《寡头政治》

作者:(美)J·马克。拉姆塞耶弗朗西斯·M.罗森布鲁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的目标,是对疑问重重的战前日本历史进行重新诠释,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回答如下问题:寡头们是谁?为何他们要开设国会?军队为何会脱离文官控制?为何军国主义势力日益嚣张,政治集团却无力反驳?战前日本的民主实践为何如此短暂?以及,是谁最终将日本导向了战争?作者认为,寡头们无法就统治达成共识,导致军队摆脱了文官控制。

点评:日本的明治维新摧毁了家族等小共同体,鼓吹忠诚于天皇这样的大共同体,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陷入认知误区而不自觉,可叹!

《罗马君王传》

作者:(古罗马)埃利乌斯·斯巴提亚努斯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是一部重要的拉丁文历史文献,由三十篇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皇帝传记组成。这些罗马君王不仅有经元老院正式确认的冠奥古斯都或恺撒称号的正统帝王,而且还包括了那些自立为王的或仅凭军队拥立就坐上王位的僭主。作者署名为生活在戴克里先至君士坦丁时代(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中叶)的六位历史学家,因此也有学者根据这六位不同作者而称呼这本书为《皇史六家》

点评:肚子里有货才能言必称希腊罗马,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本。

《哲学导论讲记》

作者:余敦康著寇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2003年前后,中国哲学史大家余敦康先生在北京大学为本科生讲授“哲学导论”;后来,余先生又在中国社科院、乾元国学班等场合多次讲授这一主题。《哲学导论讲记》整合了余敦康先生于不同年份讲授“哲学导论”的讲稿。全书共分十二讲,从“哲学是什么”开始讲起,探究哲学的起源,综合概述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问题,落脚至哲学的关切,为读者步入哲学门径、了解哲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点评:余敦康总论中外古今哲学,其观点或有可商,但可供参考。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

作者:黄丽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首次对朱家骅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做出系统评述的论著。作者查阅了朱家骅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国史馆”等数处档案,参考各种已出版的相关文集、书信、日记、传记、回忆录、年谱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丰富,几乎穷尽了海峡两岸相关的原始档案材料和相关研究文献。书中以时为序,特别着重朱家骅在中研院制度化及国家学院体制化等方面,层层递进,自成逻辑,充分发掘、利用大量一手档案文献资料,从而保证了其论证的可靠性。

点评:本书是朱家骅和中研院研究的重要结晶,作者未等书出就因病去世,后记的感谢实为告别,读后令人心酸。

《流动的现代性》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鲍曼研究并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如何从“沉重的”、“固态的”、以硬件为中心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基于软件的现代性转变。他认为,这种现代性的转变给人类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系统结构的新的不可达性加上生活政治和人类团结直接背景下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要求人们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个体经验以及他们共同历史的概念和认知框架。

本书正是致力于上述任务。鲍曼选择并解释了人类共同生活的五个基本概念,即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和共同体,并且追溯了其意义的连续再现和变化。

点评:本书写得较为深奥和晦涩,形而上学的意味过浓。我只能认为,鲍曼的思路还有若干阻塞与窒碍。

整理、点评凤凰网主笔 张弘

责编:柯锦雄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