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270周年。获得凤凰网2017年度十大高见之书的《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4章的内容中,有8章提到了孟德斯鸠,并探讨了《论法的精神》所衍生出有关政治、法律、经济、历史等方面的话题。出版二百多年之后,仍然被今天的学者如此看重,这显示了《论法的精神》独特的魅力所在。那么,今天的欧美学者如何看待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十八世纪的政治思想巨人
文丨凤凰网主笔 张弘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体例独特,正如编者所言,它更注重历史重要性而非哲学重要性,将18世纪政治论著和观点置于它们所出现的具体背景中加以考察。
全书共分六部分二十四章,六部分按照主题分别为“旧制度及其批评者”,“新的理性之光”,“自然法学与立法科学”,“商业、奢侈和政治经济学”,“促进公共幸福”,“启蒙与革命”。不难看见,本书这些政治思想议题的设置,与欧洲18世纪历史进程高度吻合。
如果从人物来观察,孟德斯鸠在本书出现的次数最多,所占篇幅也最大。书中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就18世纪的政治理论而言,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1748)是最具思想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文献之一。该书的恢弘视野、历久弥新的思考、对遍及欧洲的社会和政治争论的冲击,以及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一部非凡的作品。”本书第一章28页篇幅中的内容,主要讨论和分析的就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中的理论和思想。《论法的精神》探讨了民族精神与文化习俗、经济、地理、宗教、政府和国家法律之间的联系,捍卫温和的、在贵族、国王和人民之间达成制衡的法国君主制。由于它涉及的领域如此广泛,因此,它被多位作者在其后不同的章节频频提及和探讨。
第五章“政体和社会的比较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孟德斯鸠对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论述,149-156页8个页码,其中分析指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18章的一些段落夸大了气候的影响,但他最终拒绝了环境决定论,认为道德原因比自然原因更重要。(155页)第七章“乐观主义、进步与哲理史学”,《论法的精神》对启蒙运动史学至关重要,为18世纪伟大的历史著作开辟了道路,例如英国休谟、威廉·罗伯逊、爱德华·吉本和法国伏尔泰的作品。(199页)第八章“自然主义、人类学与文化”也论及其他思想家对孟德斯鸠作品的分析,并称“就整个18世纪而言,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第三卷是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做出的最详细分析之一”。
第十一章“混合宪制与习惯法”显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11章核心部分就是著名的“论英格兰的宪制”,他对三种权力的论述,很快被英语世界所采纳(319页),并促成了英国讨论这类老问题时的重要转向。以前,英国对司法公正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王室特权造成的各种威胁上。为确立不受王室干扰的司法独立而进行的论证,也常常强调法庭应适当“倚重”议会的权威。而孟德斯鸠的理论流传之后,很快人们就普遍称赞更全面的司法独立和制度性自治。让·路易·德洛姆以《论法的精神》中的素材,对原有的宪制信念做出了更深刻、更具有雄心的重塑。他的《英国宪制》(1771)后来获得美誉。第十三章“早期启蒙运动关于商业和奢侈的争论”,以5个页码综述了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1721年)和《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年)中关于奢侈的观点。
第十七章“哲学王与开明专制”引用了孟德斯鸠对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抨击,对俄国东方专制主义的论述,以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歪曲孟德斯鸠的说法,论证自己观点的事例。(497页)第十九章“功利主义与刑法改革”,以3个页码论述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多处提到犯罪与惩罚之间的量刑适当问题。孟德斯鸠反对酷刑,强调预防犯罪而不是严刑峻法。(528-530页)而接下来的部分,凯撒·贝卡利亚毫不掩饰地声称,自己的《论犯罪与刑罚》从孟德斯鸠那里受益良多。本书最后的二十四章“观念学与社会科学的起源”,也提到了孟德斯鸠社会科学和观念学派的影响。
一本多人合著的24章政治思想史著作,有8章的内容讨论孟德斯鸠,由此可见其重要性。18世纪20年代,孟德斯鸠经常在巴黎,他于1728-1729年间访问了意大利,1729-1731年访问了英格兰。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显示,虽然孟德斯鸠对英国印象不好,但他对英国政治体制很赞赏,并抓住了这种政治体制和传统相关联的特征。
尽管英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哲人的赞誉,但是,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国父们对于英国宪制仍有诸多不满。由戈登·S.伍德撰写的第二十一章“美国革命”,堪称是《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点睛之笔。其中显示,美国革命者在1776年希望应用他们学到的政治科学知识,在自己的新州宪法中实行英国激进派谈论了几十年的那些改革:扩大选举权,扩大立法机构规模,按选民人数平等划分选区,对包括州长在内的多数政府管制,每年一选。《绅士谋国》一书即显示,深受民众爱戴的马萨诸塞总督温斯罗普,看到了英国习惯法的好处,但市民看到的却是习惯法的漏洞,希望有成文法保障权利。1639年和1640年,温斯罗普为此两次落选总督。与此同时,民众找来在伦敦和欧洲有30年法律工作经验的纳撒尼尔·沃德起草了一个详尽的《自由权法》。这一“马萨诸塞大宪章”于1641年年底通过。次年,民众再次选举温斯罗普,让他在总督位置一直干到病逝。
戈登·S.伍德的研究显示,美国革命者不满足于防范特权和制定更明确的人民自由权利宪章,他们还力求彻底废除一切特权,不允许州长或最高行政官拥有历史上国王行使的权力,而将大部分权力转给立法机构。为了废除18世纪君主暴政和腐败最阴险的根源,宪法制定者废除或严格限制州长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并且,所有的州都禁止议会两院和法院成员同时在行政部门兼职。如此一来,担任行政职务的官员就不能做议员,这使得美国的宪政传统与英国完全不同,并杜绝了内阁制政府在美国发展。此外,在所有州,人们以个人身份或团体身份加入各种法律规定之外的协会,召开众多的委员会和代表会议,不断诉诸不同实体。这类活动对所有立于人民头上的机构都表示怀疑,因此,美国政府没有任何部门可以宣称它完全代表人民。美国革命者还把成文宪法变成了政府生活的一个日常实际部分,一个先于政府的事物,而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孟德斯鸠曾反复告诫,共和国应该领土狭小,居民同质,但是,美国却在1787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全国性的共和国,并且将政府所有部门变成了人民的代理人,分权的准则被提升为美国宪制的最高原则,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
尽管美国联邦制打破了孟德斯鸠关于共和国的设想,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经常被美国国父们念兹在兹。《孟德斯鸠传》引用詹姆斯·麦迪逊的话说,“在立宪问题上,自始至终被我们倾听和援引的是著名的孟德斯鸠。诚然,在政治科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这一(分权)原则,并非由他首创,然而,他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向人们阐述和介绍了这一原则,这至少是他的功绩。”
当然,《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并非只是孟德斯鸠的独角戏。但法国和英国学者无疑在18世纪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例如,法国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英国则包括休谟、柏克、亚当·斯密等人。其中,第十五章“苏格兰的政治经济学”以20个页码的篇幅论述了亚当·斯密。但是,第十章“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权利”,用10个页码论述了亚当·斯密在自然权利学说中的重要贡献,而这一方面却很容易被今天的人们所忽视。
但是,德国除了康德之外,被《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论及的思想家很少。不仅如此,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很少被论及。在笔者看,18世纪的法国,因为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众多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著作广泛流传,连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表现出了叶公好龙的偏好,与他们书信往来。而英国由于很早就确立了王在法下的议会制,17世纪的霍布斯和洛克,已经在17世纪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上领先一步,而英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18世纪显示出勃勃生机,因此引起了法国启蒙哲学家和英国学者的注意,并从理论上予以解释和弘扬。由此激发的政治思想,成为了美国国父们建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由于以上因素,法国和英国政治思想家格外突出,而《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还提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家和作者,例如18世纪获得美誉的让·路易·德洛姆著作《英国宪制》,理查德·普莱斯《论公民自由的性质》等等。书中有关重农学派、契约论等领域的论述,都扩大了读者的知识视野。但显而易见,《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凸显了孟德斯鸠在政治史上的贡献。
但是,本书二十二章“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语言”显示,在旧制度时期互相竞争的话语中,基于卢梭和马布利等学者进而基于古典共和主义的语言,被用来捍卫高等法院的宪制主张。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者更注重的是卢梭的理论。孟德斯鸠捍卫温和的、在贵族、国王和人民之间达成制衡的法国君主制,但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显示,罗伯斯庇尔和国民公会中的山岳派处死了路易十六。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让美国国父们制定出了美国宪法,而他主张在法国实施审慎的改革,却没有被法国人遵循。
政治向左,经济向右?不少人对中国当下时局的这一判断,契合了部分精英群体的困惑。即使是针对党内而突出强调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以及不得妄议中央,其所带来的震动已扩至整个社会层面。
如何读懂十八大后的中国时局?去年底,深圳,第二届大梅沙论坛期间,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周为民接受凤凰评论《高见》栏目独家访谈。
周为民认为,十八大后,以反腐败为重点的全面从严治党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其应有的目的来说,反腐包含三重意义:重振纲纪,重建官场生态,重新澄清基本的政治伦理,“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周为民亦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保障党员能够行使党章确认的党员的权利(当然与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相一致),从而凝聚起广大党员。
对当下一些党内外人士对时局的困惑,周为民向凤凰网强调,意识形态给社会各群体提供的预期具有全局影响力,因此要正确恰当评估当前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
访谈嘉宾:周为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
凤凰评论《高见》栏目访谈员:凤凰网主笔陈芳
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有三重含义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十八大后格外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且力度空前?
周为民:从严治党是历来强调的,但十八大以来,突出强调从严治党的确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大提出党要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指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现在集中体现在反腐上,首先是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为什么?若干年来,种种矛盾、问题非常突出,得不到有效处理,不断积累加剧,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纲纪废弛,腐败的滋生蔓延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的确很危险。
凤凰评论《高见》: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有着很强的问题导向,是针对什么问题?
周为民:重振纲纪的同时,是要重建官场生态。多年纲纪废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场生态的恶化,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官场生态已经恶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种局面必须扭转。
与这两点相联系,是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政治伦理。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也直接导致政治伦理上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荣耻的错乱。一些官员似乎已经不知道、不在意作为一个官员(更不用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真正的体面和尊严在哪里、是什么了。而这种状况对社会是有极强烈的腐蚀性的,是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凤凰评论《高见》:你刚才讲的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政治伦理错乱等问题,长期积累,甚至官场中不少人习以为常,为什么这个问题过去没有得到解决?
周为民:口号一直是都有的,但怎么以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从制度层面体现从严治党,一直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后果。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制度,执政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又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党就会一直处在危险之中。严重的腐败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大面积腐败,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这样最高层级上的腐败,还不说明党的肌体正在发生变质吗?当然这还是局部的变质,但其严重程度也已经触目惊心了。从这方面来看,十八大后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以反腐败为重点来从严治党,其应有的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党内民主为反腐提供制度保障
凤凰评论《高见》:强力反腐,从严治党,但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认为反腐是不是选择性?还有党内出现人人自危的现象,一些人感慨过去大环境如此,现在来抓是不是人人都有问题。这种声音背后其实是对反腐的不确定,对这种声音你怎么看?
周为民: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但首要的和最紧急的是要遏制住腐败,这是救党、救军之举的要求。否则任其发展下去,腐败导致亡党亡国不是一句空话。
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任务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除党自身的制度改革,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是与全面从严治党联系在一起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同时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对反腐败来说也是一项治本之策。我一再讲,腐败是什么问题?腐败是官场侵犯市场的问题,是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被过多控制在权力手中导致的。因此,明确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目标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尽可能把由权力过多控制的资源交还给市场,既是完善市场体制的要求,同时对腐败也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凤凰评论《高见》: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制度上体现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什么?
周为民:从制度建设上体现从严治党,根本还是要认真推进发展党内民主。对民主的理解,首先我想应该从功能的意义上去理解。
凤凰评论《高见》:而不是从意识形态。
周为民:对,从功能意义上来理解民主,民主的实质就是权力制衡。一定要在这方面着力,按照这样的方向真正发展党内民主,来推进党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当中非常关键的干部制度改革,也要按照发展和健全民主制度的方向来思考设计。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干部队伍的逆淘汰现象,体制制度的缺陷导致真正优秀的干部上不来,能够上来的有不少往往是投机钻营、吹牛拍马和一味谋取官位来谋求私利的。如果这种逆淘汰现象得不到纠正,一定带来整个干部队伍的劣质化,这对执政党来说是致命的。
警惕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脱离广大党员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规矩?
周为民: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这同样是治党中一个具有基础性的问题。按照党章规定,保证每一个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包括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和要求的权利,要认真对待,充分保障,否则党心是凝聚不了的。
凤凰评论《高见》:怎么理解妄议中央?
周为民:我们党历来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多次讲在这个最大危险当中,首先存在的一个危险,就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脱离广大党员。如果这样,这个党人数再多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没有向心力、凝聚力,党员感受不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很多普通党员,面对转型时期的矛盾和危机,的确是忧党忧国的,可以说谈到很多问题都是痛心疾首的,但是没有足够有效的渠道来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和批评,甚至总是处在被压制的状态,这样一定导致实际上的人心离散。
凤凰评论《高见》:有分析认为现在是重新唤醒党章,它和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是一种什么关系?
周为民: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治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去健全发展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能够切实行使党章规定的权利,从而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凤凰评论《高见》:正本清源怎么讲?
周为民:正本清源,就是一定要澄清过去在党的基本理论上存在的一些教条式理解和错误观点。
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这是一直强调的,但现实当中一个不必讳言的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好像越来越不被人当回事,甚至认为那套东西过时了、没用了。这样一种现实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少人也在不断呼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理想?
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所谓政治立场和西方影响,那是不得要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长期所了解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是从苏联来的,是和苏联模式相联系的一套意识形态观念体系。这套东西跟本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用中央的话来说,就是其中存在不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是这些东西错了,过时了,但它一直被误以为就是正宗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很多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错了,过时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
另一方面,针对这个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其中的不少内容,还在沿袭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还把它当成是马克思主义,那么越是强化对这些东西的宣传,就越是适得其反。
当下意识形态领域仍需正本清源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要强调正本清源?
周为民: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在党的思想理论上正本清源的任务,强调要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是和正本清源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要把思想从苏联模式和苏联意识形态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
今天既然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也就需要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继续正本清源,不能够再把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当作是马克思主义来传播、强化。
凤凰评论《高见》: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30多年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实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今天反复出现这一问题?
周为民:这个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正本清源这项工作确实取得很大的成效,集中到一点就是新的理论创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也一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的命题。很多人问什么叫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一般讲当然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是不要忘记它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含义,是强调一定要摆脱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苏联式社会主义来说的。
凤凰评论《高见》:现在提出正本清源,正什么,清什么?
周为民:还是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认识。
改革开放一开始所面临的思想理论上的主要障碍,就是左的东西,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在克服这些阻力。这些左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改革在顺利推进,社会普遍受益,那些左的声音起不了太大作用。
但是近若干年情况有所不同,转型时期、转轨过程当中很多矛盾问题在积累加剧,有些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甚至失控的程度,引起社会上很多群体的广泛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任意想象过去,任意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觉得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好像没有贫富悬殊、社会不平等、官场腐败等现象。这实际是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对过去的想象。
对现实不满的人开始想象、美化旧体制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会出现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
周为民:左的极端思潮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重新肯定过去的体制,甚至公开主张要重新肯定文化大革命。因为矛盾、问题的积累加剧,这样一种左的极端思潮,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相当的蛊惑力。在意识形态上,如果利用民众的不满,来重新主张过去的一些极端的左的思想和观点,那就是严重的问题了。对这种极端的左的东西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包括各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事实上,改革开放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这一点很多人不能接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搞市场经济搞出这么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这么大,怎么还敢说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对收入差距包括更重要的财产差距,是要认真来对待的,但是以为旧体制之下很平等,没有这些问题,那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
凤凰评论《高见》:具体指什么?
周为民:想一想旧体制下中国的农民,想想中国农民的当代命运和他们遭受过的重重苦难。旧体制以诸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城市消费品配给制度、就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政策构成一道坚硬的壁垒来隔绝城乡,把农民挡在城市之外,人为地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一类是乡下人,农民,一类是城里人,职工,由这种身份的不平等带来的是全面的机会不平等,几乎一切机会对农民都是封闭的。这是举世罕见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严重不平等。当然计划经济有它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但毕竟这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
凤凰评论《高见》: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是怎么打破的?
周为民:是改革开放打破的。农民终于有了进城的自由,以及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争取脱贫致富的权利,这是不是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当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包括农民工的地位、待遇、所受到的歧视等等,而现在这些问题,恰恰是旧体制之下严重的不平等还没有完全消除的表现。
认为旧体制之下没有腐败,又是一个任意的想象,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旧体制之下那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甚至是绝对的权力,你说会没有腐败?
凤凰评论《高见》:但大家观感上觉得旧体制之下好像比较清廉。
周为民: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所以那时的腐败主要不表现在贪了多少钱,而是表现在各种特权上,倚仗特权的各种各样腐败同样是触目惊心的。改革开放以后,搞市场经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的腐败更多表现在倚仗权力来攫取钱财。
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旧体制之下,整个社会的公开透明程度是很低的,很多情况民众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
极端的左的思潮,包括主张用过去的办法,甚至文革的办法,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思想资源,就是过去被高度简单化、教条化了的阶级斗争理论,而他们对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沿袭苏联意识形态和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这样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出大乱子。哪有执政党主张阶级斗争的?执政党的基本责任是要尽可能充分维护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团结与和谐,防止社会出现阶级分化,而决不能鼓动社会对立,制造所谓阶级斗争。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基本的理论上去做进一步澄清。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一定不能够背离这个方向。左的东西的要害就是动摇、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对这样一套左的东西不能够含糊、暧昧、甚至迁就,更不能够有意无意去试图利用。
左的思潮一旦蔓延,会严重恶化党内和社会上的政治风气,一定导致很多宵小之徒的政治投机。要看到,在中国凡是政治投机,总是向左的方向去投机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就中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提出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不能忘掉。
意识形态要给公民提供安全的预期
凤凰评论《高见》:常听到不少人提出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市场资源起决定作用、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又感觉到呈现收紧态势。中国究竟往什么方向走?
周为民:意识形态是有全局影响力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预期,对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社会各群体也好,起到一种提供预期的作用。环境是不是安全、对未来是不是确定,人们会通过意识形态的状况来作出判断。为什么说极左的东西有害呢,就是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
意识形态的核心目的,是要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如果在意识形态上整天喊打喊杀能凝聚人心吗?那不是造成人心恐慌吗?因此一旦意识形态上给社会提供的是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凤凰评论《高见》:类似的警醒其实并不算多。
周为民: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左的东西沉渣泛起,人们还是不放心的,还是有疑虑的,这样就很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了。如果再以简单、强制的方式对待意识形态问题,那就更会导致人心疏离,影响党与社会各群体特别是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同时也会加剧意识形态方面的虚假化,使人们为了安全都以所谓“政治正确”的假话空话互相敷衍,更不用说那些正好以此投机的了。这是道德的堕落、思想的腐败和政治风气的败坏。
海外有些议论常简单化地说邓小平是什么“政左经右”,这个看法不对。邓既不是“经右”,也不是“政左”。邓小平开辟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大局,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政治上推进思想解放,排除左的障碍,这样才焕发出全党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才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才出现邓小平所说的那种局面:“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这就是意识形态对全局的影响。意识形态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开放包容,就有感召力、凝聚力,就有全局的主动,反之就会导致全局被动。
凤凰评论《高见》:如何有效防止左的危害?
周为民:要防止左的危害,首先要恰当地认识评估当前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不能把思想文化上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简单笼统地看成阶级斗争,不能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看成是战争状态,甚至把党在这个领域的处境,看得跟孤守于四面受困的山头一样。
同时,还需要特别防止那样一种现象:本来是一些机关一些干部自身工作没有做好,但出了问题就编造、夸大“敌情”,滥用什么“敌对势力”作为诿过卸责的遁辞。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的实力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更有底气,这是好的。但一定要防止轻躁虚骄,不能把强调中国特色狭隘理解为我们在任何方面都独一无二,和任何人不同,别人那套东西统统不足为训。要看到,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外部文明有足够的包容、吸纳和融合能力,不仅能以“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大度安顿、欣赏外来文化,而且会以“西天取经”的精神不畏任何艰难地主动去学习外部文化,而且以真诚的敬重对待它,把它尊称为“经”。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