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杜维明:儒家讲“仁”,内涵是什么?

网友评论 ( 0) 2018.05.04 第177期

儒家思想与现代工商文明如何结合?仁义理智信与利益之间保持怎样的关系?前不久,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办,长江商学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商业伦理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203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儒商等问题作了研讨。凤凰网编选了三位学者的部分发言。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王建宝(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商学院EMBA13期校友)

郗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王建宝:我发言的题目是《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儒家公益伦理》,共分八个部分,第四部分是“亲亲而仁民——报恩的传统”。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指出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恻隐之心,向外表达的仁爱,不管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还是由外到内的,根本的价值都是一种仁,最终可以使自己的恻隐之心能够推己及人地扩充到别的层面上,比如说家庭、社区、国甚至天下,甚至到万物。大家都知道,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关于推恩,在此引用《诗经》里的这句话,“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我们从农村长大的,从小到大在生产队的时候就是捡田里面的稻子,而且这些稻子还养活了很多人。中国的《诗经》描述的农耕传统还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按诗教,因为伊寡妇之利,寡妇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获,这真是一种行公益的最高境界。

孔子之志与《诗经》之教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门的荀子也有同样的理想: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孟子更是将孔子之志进一步具体化,大家都很熟悉《滕文公章句上》中的内容,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能够在历代王朝衰败之后又重新在一片废墟中建立一个文化文明共同体的最根本的、生生不息的价值源泉。

……我最后总结一下,儒家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孔子就是身体力行的人,我们只有从实践过程中才能够体现行公益的复杂性。我认为儒家公益的哲学基础是我们的恻隐之心,伦理基础是儒家的差等之爱,实施对象有义和道的甄选,实施方法是立足于推恩者自身,由内到外,先急后缓,态度是平等之爱而不是施舍,同时被帮助者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良心之不忍,内外之张力,先后之必要,态度之微妙,能力之有限,对象之复杂,判断之模糊,过程之艰难,结果之出人意料,都是让人很痛苦的。我们长江商学院做过研究,花钱比挣钱更难。

最后,行公益只是权法,儒家所教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个体的一种帮助,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小康社会的权宜之法,最终是实现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才是儒家大同的理想,我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想和未来。

杜维明:这里有很多看起来是一个悖论,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孔子讲得很清楚,古之学者为己,为己的话,就是发展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做人的道理,就是成己成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变成非常关键的,也就是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又说仁就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一部分。我们要了解到马王堆的材料关于仁字的写法,上面一个身体的身,下面是心灵的心,身心为仁。

刚刚王建宝讲的那段话是出自荀子,很不容易理解,开始是子路,他说爱己(让别人爱自己),什么叫仁,什么叫智,仁者爱己,智者知己,到了子贡他就说,爱人,孔子开始认为爱己是君子,一方面是爱人,到颜回用了自爱,从孔子来讲,自爱更高明,自爱里面就有两个向度,一个是成全自己,一个成全他人。这和新教伦理后来发展成个人中心确实是不同的典范,如果己在这个意思上面,它就和群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说己就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但是不要忘了中心点是什么,不能把中心点丢掉。很多人以为己就是角色,你在社会上扮演的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按照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来规定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这个人是完全不够的,事实上把一个人内在的主体性摆在一个关系网络里,但是关系网络不能成全于仁,因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一个人的志气、自我发展,外面的压力再大他可以挺得住,这个价值在伦理特别是商业伦理方面很重要。这个价值绝对不是为了个人,那个己不是孤立绝缘的,所以绝对不是私。所以仁的价值里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有公的意思,这和义是完全连在一起的。自爱也就是接受所有人都能爱己,在自爱的基础上,大家能够互动。

“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研讨现场,站立者为杜维明作发言。

我提供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在联合国讨论普世伦理的时候,孔汉思教授从基督教的精神文明里提出来应该是己所欲、施于人,这是《圣经》里的观点,我认为好的,所以才要传教。当时我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恕道,就是我认为最好的,不一定强迫所有人都认为是最好的,当然我认为最好的也要和人家分享。我的分享对象,假如对我认为是最好的,但是他不这样认为,他有另外一套理论,我应该尊重、了解他要什么,而不是说我认为好的要跟他分享而已,我认为好的,他如果不愿意分享的话,他可能有其他的理由。

这样一来,儒家的长处,在文明对话当中的长处,就是它没有很强烈的教条主义问题,因为从那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成,从人的自觉、主体性出发,人又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所以关心网络就带进来了。

另外我们今天都谈到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的自我,这当然还有身心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人和其他的人,再就是整个人类和自然万物。儒家另外一个精神人文主义的基础还有天的问题,这个人之所以这样做,如果从慈善事业等各方面来看,为什么和天地万物为一体,“推”是因为人性是来自天的,如果天不是一个有意志的,基督教里说有意志、有人格神的意思,天绝对是公的,绝对是普遍的,就是我的自我,我的自爱,我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事实上是我和其他人交往的将心比心的基本原则,这样讲起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怎样从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中间联系起来,这中间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细致讨论。所以我们说好不是一个个人主义,是一个关系,但是不要忘了,他有个人尊严,总要把人当人看,这是康德讲的,儒家是绝对可以接受的,而不是把人当做关系网络当中的一个筹码或者是只是当做一个方法而不把他当做目的,个人主义讲起来个人的尊严、价值、自由、独立性,这些东西就是个人,就是要讲己,但是这个个人又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他的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互通是必须连在一起的,这样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争议,还有更深层的价值。

郗希:当前社会上的良知教育存在着逆向选择:即躁进者影响力大,越躁进越迎合成功学,越精神倾销就越能获得商业支持。另外,某些企业家多行少思,对决断力、行动力的追求有一定的激进性,所谓“行动的哲学”特别迎合企业家。

我们现在综合阳明学、阳明后学和朱子学等大家共同的认识,把良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无知见之良知,未发之良知,也就是寂体良知。寂体良知的属性为“有觉无知”,无知而遍觉。这个良知就是说心性有觉,但是并不起分别或判断,甚至连“知”的念头都没有,是相对寂灭无为的。第二层次是直觉知见之良知,就是知而不虑的已发良知,知善知恶知好知恶就是这个层面,其有觉有知无虑。第三个层次是理性推理良知,这是古人不讲的,所以说阳明学长于决断,短于思辨。我们如果以廓然大公的心态,以智慧理性的思维去思辨的话,这也应算良知,为良知之虑。有觉有知有虑,是这个层次。

以我们今天所讲的一体之仁与自然的家国亲厚次序,这是良知里边自然的条理。讲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首先是同体,其次有一定的人情、地域、文化范围与亲厚次序,《大学》中“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薄厚关系不能颠倒。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对于父母是亲之,对于民众仁而不亲,因为对民众一亲就容易结党。阳明先生后来改成亲民之后,导致明代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结党,大家都结党,因为你形成亲近的团体以后势必要结党,这一点和孟子是不太一致的,孟子对民是仁而不亲亲的,对物是爱而不仁的。即对物我们不要做一个自私的人,只是惜福爱物地用这个物,而不是执着地变成吝啬鬼、守财奴,物也舍不得用,这是爱而不仁的精神。

良知首先有同体感,一体自然观,就蕴含着世界公民的意味,但是它又和一般的世界公民有点区别,即和西方意义概念的世界公民有所区别。世界公民有四个通感,一是全球感,在儒家来讲,不仅是全球感,而是宇宙感,甚至不是宇宙感,而是哲学形而上的理体感,天理感。因为天理的东西,有可能超越宇宙时空的存在,现在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可以解释时间和空间的背后,时空也不是一个背景,宇宙也不是一个背景,上面还有更深的统一场气场等。第二包容感,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第三正义感,讲究公平正义。第四责任感,讲究担当意识。

整理/凤凰网主笔  张弘

责编:柯锦雄 PN13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