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十七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议会如何工作(第七版)》
作者:罗伯特·罗杰斯、罗德里·沃尔特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本书对英国议会如何运作全面考察,不仅对议会的工作和日常给予了独一无二的洞察,更是结合实例全面权威介绍议会工作的惯例和行为,对议会的优点/弱点和如何更有成效进行了卓越的分析。自1987年以来已是第7版,是一部与时间同行的经典作品,被奉为“议会圣经”。
现代国家的政治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看谁更擅长开会。本书作者罗伯特•罗杰斯和罗德里•沃尔特斯在议会服务的时间加在一起超过了70年,两人在这部作品中与普通读者分享了他们作为局内人的一手知识。
英国议会如何工作?
在这本书的第7版中,我们的目标依旧不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去说明议会这样一个错综复杂、不停演化的国家制度;替其中各种事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提供一个局内人的观点(insider’s feel);对相关的优劣得失加以分析;并且检视可能的发展方向。立法、控制预算、代表公民以及要求政府问责等这些议会原始的功能,从未失去其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故而议会的效能越是卓越,就越能为英国人民——亦即议会的真正主人服务。
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群,除了记者、法律工作者、政府官员、游说人士、学者、研究员、学生、教师以及上下两院议员等日常生活与议会相关的人们,也可以涵括那些只是想知道英国议会是如何运作以及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的人。
自从上一版出版已经过去8年,威斯敏斯特经历了风风雨雨:2009年的经费丑闻;一次大选导致80年来头一遭在和平时期出现联合政府;一次改革上院的受挫的尝试;上下两院在政治和程序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更。新版有约40%的内容做了更新,或者干脆就是重写,为了能跟上步调。本书前一版中对权力下放议会及其与威斯敏斯特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随着时光移转它们已然葳蕤,因而不在本版赘述。
2014年我们两人分别自下院和下院的服务部门退休,在议会的服务年资合计已超过80年,或许尚可自称对议会这项建制略知一二。即便如此,对于许许多多置身议会内外、乐意提供专业知识与咨询的同事与朋友,一直以来我们都由衷感谢。
不论我们只提到其中哪一位,都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不公,然而我们还是必须在此处向保罗·席尔克(Paul Silk)致谢。他是本书(包括1987年初版在内)最初4个版本的共同作者。
由于2009年的经费丑闻,议会的声誉受到重创。对于像我们一样将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奉献给议会的人来说,这是个悲伤的时刻。但2010年的大选带来了深远的变化。下院迎来了227位新议员,他们注定要做出改变,而且也的确做到了。联合政治不仅新奇,也是不安的因素。如同我们在本书显示的,2010年的下院置身于其现代以来最反叛的时刻,而在上院出席和表决的人数也前所未有。在最近三四年里,两院的独立、自信和挑战皆为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所不曾见识。在此背景下,议会与公众脱节的程度叫人沮丧又忧心,也是必须面对的。如果议会能得到更好的了解,它会得到更多的珍重与参与。就此而言,我们祈望本书能朝此方向一直扮演好它的角色。
(摘自本书前言)
本期推荐
《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
作者:(俄)安德烈·P.齐甘科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将荣誉界定为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俄罗斯获得权力、安全与福利的利益取决于这一文化信仰,对荣誉的不同理解为俄罗斯提供了在对西方采取合作政策、防御政策、独断政策时的组织框架,产生了与西方关系中的合作政策、防御政策、强硬政策。运用19世纪以来包括神圣同盟、三国协约、俄格战争在内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当俄罗斯觉得其荣誉感将得到承认时就与西方国家合作,失去对其荣誉的承认时就采取防御或者强硬的独立政策。
评点: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开疆拓土在俄罗斯能获得荣誉,鲸吞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以自肥使得俄罗斯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问题在于,这样的游戏可以永无终结吗?俄罗斯人要占领全部地球,让地球人全部臣服?
《反收割:应对金融精英的秘密计划》
作者:(美)詹姆斯·里卡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揭露了全球精英试图对投资者掩盖其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锁定全球金融体系。本书指出,全球金融崩溃的迹象见露端倪,政府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印刷钞票来注入流动性和支撑资产,而是准备关闭银行、关闭交易。而且,全球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危机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囤积现金和硬资产。当证券交易所关门、自动取款机停工、货币市场资金冻结、资产管理人员受命不抛售证券、强加负利率、取款被拒绝时,精英们已经把硬资产收入囊中。
评点:金融巨头收割民众利益是可能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或许比书中描述的更为复杂。例如,中国学者韦森认为,从经济周期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早就应该发生。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增订本)》
作者:刘思达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大型实证研究,作者秉承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基于作者在2004—2007年间对我国12个省份的250余位法律执业者和国家官员的深入访谈、对中国律师网互动社区的三年参与观察以及大量历史材料收集工作,《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的研究表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割据的,多个法律职业群体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各个角落,律师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管辖权界限十分模糊,而管理律师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同样高度割据的国家管理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就显得极不稳固。为了解释这一割据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在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五个空间领域:边疆(农村法律服务)、战场(城市基层法律服务)、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后院(企业与政府法律服务)、雷区(刑事法律服务)。
评点:本书是法律社会学的力作,扎实而精细的实证调查研究与方法论完美结合。作者的分析,可帮助读者读懂中国。
《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
作者:赤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评点:服饰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时代的潮流与历史的变迁。看着今天大街上风格各异的着装,对照六七十年代清一色的军装,不由让人感慨今夕何夕。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作者:吴增定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的正文是五个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五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一一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通过这五篇研究,本书试图揭示一个简单的事实: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现代政治哲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紧张。现代政治哲学的*初动因就是消除基督教世界内部宗教和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化解自中世纪以来直至现代早期的“神学政治危机”。为此,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不得不将政治同一切超出政治之上和之外的宗教和道德等彻底分离,力图使政治获得自身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将国家变成一种无关宗教和道德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同进将宗教和道德世俗化和私人化,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私人选择。但是,在将政治同宗教和道德分离开来之后,他们很快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一旦国家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就变得很成问题。为此,他们又不得不在政治世界內部重建新的宗教和道德规范。但是,基于宗教被私人化和世俗化的现代前提,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也使得他们最终无法再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进行辩护。这就是自马基雅维里以来的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力求抛开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直接面对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的问题本身。
评点:政教分离为欧洲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拓展了空间,国家可能是一个必须和必要的现实选择。
新书过眼
《中国战争史》
作者:武国卿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武国卿少将,曾任军事科学院原战争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战役战术研究部部长,原武汉军区作战部部长,现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本书是作者历时近40年撰写的巨著,是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中国战争史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我国5000多年来从远古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战争,对每次重要战争的战前基本形势、战争起因、作战序列、作战策划、作战经过及战后动向等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据此作出相关评述。全书分8卷、30编、177章,并附有《中国历代主要战争概览表》等内容,共600多万字。
全书以历代公认的正史和考古发现为依据,旁杂野史一概不取,行文简约,不夸张,不臆测,将活生生的历史真实捧给读者,体现出作者严肃而认真的治学修史态度。书中字里行间,亦反映出作者中国史乃至世界史尤其是军事史研究的深厚功底和驾驭历史宏观大势的独特能力,传递出战争史深沉而厚重的信息。作者善以刚劲的笔锋,将历史的沧桑岁月和硝烟飘荡的战场氛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既清晰地感知每一个重要战争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概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又能对战争战局变化的细节有详细的了解,比如对统帅的行兵布阵、拼杀的惨烈场景、人物心态的变化等,展现出一幅编排科学、结构完整、画面清晰的战争史景象。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十七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议会如何工作(第七版)》
作者:罗伯特·罗杰斯、罗德里·沃尔特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本书对英国议会如何运作全面考察,不仅对议会的工作和日常给予了独一无二的洞察,更是结合实例全面权威介绍议会工作的惯例和行为,对议会的优点/弱点和如何更有成效进行了卓越的分析。自1987年以来已是第7版,是一部与时间同行的经典作品,被奉为“议会圣经”。
现代国家的政治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看谁更擅长开会。本书作者罗伯特•罗杰斯和罗德里•沃尔特斯在议会服务的时间加在一起超过了70年,两人在这部作品中与普通读者分享了他们作为局内人的一手知识。
英国议会如何工作?
在这本书的第7版中,我们的目标依旧不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去说明议会这样一个错综复杂、不停演化的国家制度;替其中各种事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提供一个局内人的观点(insider’s feel);对相关的优劣得失加以分析;并且检视可能的发展方向。立法、控制预算、代表公民以及要求政府问责等这些议会原始的功能,从未失去其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故而议会的效能越是卓越,就越能为英国人民——亦即议会的真正主人服务。
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群,除了记者、法律工作者、政府官员、游说人士、学者、研究员、学生、教师以及上下两院议员等日常生活与议会相关的人们,也可以涵括那些只是想知道英国议会是如何运作以及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的人。
自从上一版出版已经过去8年,威斯敏斯特经历了风风雨雨:2009年的经费丑闻;一次大选导致80年来头一遭在和平时期出现联合政府;一次改革上院的受挫的尝试;上下两院在政治和程序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更。新版有约40%的内容做了更新,或者干脆就是重写,为了能跟上步调。本书前一版中对权力下放议会及其与威斯敏斯特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随着时光移转它们已然葳蕤,因而不在本版赘述。
2014年我们两人分别自下院和下院的服务部门退休,在议会的服务年资合计已超过80年,或许尚可自称对议会这项建制略知一二。即便如此,对于许许多多置身议会内外、乐意提供专业知识与咨询的同事与朋友,一直以来我们都由衷感谢。
不论我们只提到其中哪一位,都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不公,然而我们还是必须在此处向保罗·席尔克(Paul Silk)致谢。他是本书(包括1987年初版在内)最初4个版本的共同作者。
由于2009年的经费丑闻,议会的声誉受到重创。对于像我们一样将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奉献给议会的人来说,这是个悲伤的时刻。但2010年的大选带来了深远的变化。下院迎来了227位新议员,他们注定要做出改变,而且也的确做到了。联合政治不仅新奇,也是不安的因素。如同我们在本书显示的,2010年的下院置身于其现代以来最反叛的时刻,而在上院出席和表决的人数也前所未有。在最近三四年里,两院的独立、自信和挑战皆为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所不曾见识。在此背景下,议会与公众脱节的程度叫人沮丧又忧心,也是必须面对的。如果议会能得到更好的了解,它会得到更多的珍重与参与。就此而言,我们祈望本书能朝此方向一直扮演好它的角色。
(摘自本书前言)
本期推荐
《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
作者:(俄)安德烈·P.齐甘科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将荣誉界定为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俄罗斯获得权力、安全与福利的利益取决于这一文化信仰,对荣誉的不同理解为俄罗斯提供了在对西方采取合作政策、防御政策、独断政策时的组织框架,产生了与西方关系中的合作政策、防御政策、强硬政策。运用19世纪以来包括神圣同盟、三国协约、俄格战争在内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当俄罗斯觉得其荣誉感将得到承认时就与西方国家合作,失去对其荣誉的承认时就采取防御或者强硬的独立政策。
评点: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开疆拓土在俄罗斯能获得荣誉,鲸吞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以自肥使得俄罗斯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问题在于,这样的游戏可以永无终结吗?俄罗斯人要占领全部地球,让地球人全部臣服?
《反收割:应对金融精英的秘密计划》
作者:(美)詹姆斯·里卡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揭露了全球精英试图对投资者掩盖其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锁定全球金融体系。本书指出,全球金融崩溃的迹象见露端倪,政府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印刷钞票来注入流动性和支撑资产,而是准备关闭银行、关闭交易。而且,全球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危机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囤积现金和硬资产。当证券交易所关门、自动取款机停工、货币市场资金冻结、资产管理人员受命不抛售证券、强加负利率、取款被拒绝时,精英们已经把硬资产收入囊中。
评点:金融巨头收割民众利益是可能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或许比书中描述的更为复杂。例如,中国学者韦森认为,从经济周期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早就应该发生。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增订本)》
作者:刘思达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大型实证研究,作者秉承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基于作者在2004—2007年间对我国12个省份的250余位法律执业者和国家官员的深入访谈、对中国律师网互动社区的三年参与观察以及大量历史材料收集工作,《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的研究表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割据的,多个法律职业群体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各个角落,律师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管辖权界限十分模糊,而管理律师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同样高度割据的国家管理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就显得极不稳固。为了解释这一割据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在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五个空间领域:边疆(农村法律服务)、战场(城市基层法律服务)、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后院(企业与政府法律服务)、雷区(刑事法律服务)。
评点:本书是法律社会学的力作,扎实而精细的实证调查研究与方法论完美结合。作者的分析,可帮助读者读懂中国。
《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
作者:赤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评点:服饰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时代的潮流与历史的变迁。看着今天大街上风格各异的着装,对照六七十年代清一色的军装,不由让人感慨今夕何夕。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作者:吴增定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的正文是五个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五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一一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通过这五篇研究,本书试图揭示一个简单的事实: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现代政治哲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紧张。现代政治哲学的*初动因就是消除基督教世界内部宗教和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化解自中世纪以来直至现代早期的“神学政治危机”。为此,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不得不将政治同一切超出政治之上和之外的宗教和道德等彻底分离,力图使政治获得自身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将国家变成一种无关宗教和道德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同进将宗教和道德世俗化和私人化,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私人选择。但是,在将政治同宗教和道德分离开来之后,他们很快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一旦国家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就变得很成问题。为此,他们又不得不在政治世界內部重建新的宗教和道德规范。但是,基于宗教被私人化和世俗化的现代前提,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也使得他们最终无法再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进行辩护。这就是自马基雅维里以来的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力求抛开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直接面对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的问题本身。
评点:政教分离为欧洲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拓展了空间,国家可能是一个必须和必要的现实选择。
新书过眼
《中国战争史》
作者:武国卿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武国卿少将,曾任军事科学院原战争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战役战术研究部部长,原武汉军区作战部部长,现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本书是作者历时近40年撰写的巨著,是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中国战争史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我国5000多年来从远古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战争,对每次重要战争的战前基本形势、战争起因、作战序列、作战策划、作战经过及战后动向等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据此作出相关评述。全书分8卷、30编、177章,并附有《中国历代主要战争概览表》等内容,共600多万字。
全书以历代公认的正史和考古发现为依据,旁杂野史一概不取,行文简约,不夸张,不臆测,将活生生的历史真实捧给读者,体现出作者严肃而认真的治学修史态度。书中字里行间,亦反映出作者中国史乃至世界史尤其是军事史研究的深厚功底和驾驭历史宏观大势的独特能力,传递出战争史深沉而厚重的信息。作者善以刚劲的笔锋,将历史的沧桑岁月和硝烟飘荡的战场氛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既清晰地感知每一个重要战争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概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又能对战争战局变化的细节有详细的了解,比如对统帅的行兵布阵、拼杀的惨烈场景、人物心态的变化等,展现出一幅编排科学、结构完整、画面清晰的战争史景象。
政治向左,经济向右?不少人对中国当下时局的这一判断,契合了部分精英群体的困惑。即使是针对党内而突出强调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以及不得妄议中央,其所带来的震动已扩至整个社会层面。
如何读懂十八大后的中国时局?去年底,深圳,第二届大梅沙论坛期间,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周为民接受凤凰评论《高见》栏目独家访谈。
周为民认为,十八大后,以反腐败为重点的全面从严治党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其应有的目的来说,反腐包含三重意义:重振纲纪,重建官场生态,重新澄清基本的政治伦理,“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周为民亦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保障党员能够行使党章确认的党员的权利(当然与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相一致),从而凝聚起广大党员。
对当下一些党内外人士对时局的困惑,周为民向凤凰网强调,意识形态给社会各群体提供的预期具有全局影响力,因此要正确恰当评估当前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
访谈嘉宾:周为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
凤凰评论《高见》栏目访谈员:凤凰网主笔陈芳
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有三重含义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十八大后格外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且力度空前?
周为民:从严治党是历来强调的,但十八大以来,突出强调从严治党的确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大提出党要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指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现在集中体现在反腐上,首先是要整饬纪律、重振纲纪。为什么?若干年来,种种矛盾、问题非常突出,得不到有效处理,不断积累加剧,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纲纪废弛,腐败的滋生蔓延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的确很危险。
凤凰评论《高见》: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有着很强的问题导向,是针对什么问题?
周为民:重振纲纪的同时,是要重建官场生态。多年纲纪废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场生态的恶化,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官场生态已经恶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种局面必须扭转。
与这两点相联系,是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政治伦理。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也直接导致政治伦理上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荣耻的错乱。一些官员似乎已经不知道、不在意作为一个官员(更不用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真正的体面和尊严在哪里、是什么了。而这种状况对社会是有极强烈的腐蚀性的,是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凤凰评论《高见》:你刚才讲的纲纪废弛、官场生态恶化、政治伦理错乱等问题,长期积累,甚至官场中不少人习以为常,为什么这个问题过去没有得到解决?
周为民:口号一直是都有的,但怎么以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从制度层面体现从严治党,一直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后果。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制度,执政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又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党就会一直处在危险之中。严重的腐败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大面积腐败,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这样最高层级上的腐败,还不说明党的肌体正在发生变质吗?当然这还是局部的变质,但其严重程度也已经触目惊心了。从这方面来看,十八大后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以反腐败为重点来从严治党,其应有的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救党。
党内民主为反腐提供制度保障
凤凰评论《高见》:强力反腐,从严治党,但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认为反腐是不是选择性?还有党内出现人人自危的现象,一些人感慨过去大环境如此,现在来抓是不是人人都有问题。这种声音背后其实是对反腐的不确定,对这种声音你怎么看?
周为民: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但首要的和最紧急的是要遏制住腐败,这是救党、救军之举的要求。否则任其发展下去,腐败导致亡党亡国不是一句空话。
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任务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除党自身的制度改革,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是与全面从严治党联系在一起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同时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对反腐败来说也是一项治本之策。我一再讲,腐败是什么问题?腐败是官场侵犯市场的问题,是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被过多控制在权力手中导致的。因此,明确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目标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尽可能把由权力过多控制的资源交还给市场,既是完善市场体制的要求,同时对腐败也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凤凰评论《高见》: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制度上体现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什么?
周为民:从制度建设上体现从严治党,根本还是要认真推进发展党内民主。对民主的理解,首先我想应该从功能的意义上去理解。
凤凰评论《高见》:而不是从意识形态。
周为民:对,从功能意义上来理解民主,民主的实质就是权力制衡。一定要在这方面着力,按照这样的方向真正发展党内民主,来推进党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当中非常关键的干部制度改革,也要按照发展和健全民主制度的方向来思考设计。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干部队伍的逆淘汰现象,体制制度的缺陷导致真正优秀的干部上不来,能够上来的有不少往往是投机钻营、吹牛拍马和一味谋取官位来谋求私利的。如果这种逆淘汰现象得不到纠正,一定带来整个干部队伍的劣质化,这对执政党来说是致命的。
警惕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脱离广大党员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规矩?
周为民: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这同样是治党中一个具有基础性的问题。按照党章规定,保证每一个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包括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和要求的权利,要认真对待,充分保障,否则党心是凝聚不了的。
凤凰评论《高见》:怎么理解妄议中央?
周为民:我们党历来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多次讲在这个最大危险当中,首先存在的一个危险,就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脱离广大党员。如果这样,这个党人数再多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没有向心力、凝聚力,党员感受不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很多普通党员,面对转型时期的矛盾和危机,的确是忧党忧国的,可以说谈到很多问题都是痛心疾首的,但是没有足够有效的渠道来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和批评,甚至总是处在被压制的状态,这样一定导致实际上的人心离散。
凤凰评论《高见》:有分析认为现在是重新唤醒党章,它和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是一种什么关系?
周为民: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整治纪律、重振纲纪;另一方面要着力去健全发展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能够切实行使党章规定的权利,从而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凤凰评论《高见》:正本清源怎么讲?
周为民:正本清源,就是一定要澄清过去在党的基本理论上存在的一些教条式理解和错误观点。
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这是一直强调的,但现实当中一个不必讳言的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好像越来越不被人当回事,甚至认为那套东西过时了、没用了。这样一种现实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少人也在不断呼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理想?
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所谓政治立场和西方影响,那是不得要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长期所了解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是从苏联来的,是和苏联模式相联系的一套意识形态观念体系。这套东西跟本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用中央的话来说,就是其中存在不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是这些东西错了,过时了,但它一直被误以为就是正宗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很多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错了,过时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
另一方面,针对这个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其中的不少内容,还在沿袭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还把它当成是马克思主义,那么越是强化对这些东西的宣传,就越是适得其反。
当下意识形态领域仍需正本清源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要强调正本清源?
周为民: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在党的思想理论上正本清源的任务,强调要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是和正本清源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要把思想从苏联模式和苏联意识形态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
今天既然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也就需要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继续正本清源,不能够再把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观点,当作是马克思主义来传播、强化。
凤凰评论《高见》: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30多年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实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今天反复出现这一问题?
周为民:这个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正本清源这项工作确实取得很大的成效,集中到一点就是新的理论创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也一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的命题。很多人问什么叫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一般讲当然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是不要忘记它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含义,是强调一定要摆脱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苏联式社会主义来说的。
凤凰评论《高见》:现在提出正本清源,正什么,清什么?
周为民:还是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认识。
改革开放一开始所面临的思想理论上的主要障碍,就是左的东西,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在克服这些阻力。这些左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改革在顺利推进,社会普遍受益,那些左的声音起不了太大作用。
但是近若干年情况有所不同,转型时期、转轨过程当中很多矛盾问题在积累加剧,有些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甚至失控的程度,引起社会上很多群体的广泛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任意想象过去,任意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觉得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好像没有贫富悬殊、社会不平等、官场腐败等现象。这实际是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对过去的想象。
对现实不满的人开始想象、美化旧体制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会出现想象旧体制、美化旧体制?
周为民:左的极端思潮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重新肯定过去的体制,甚至公开主张要重新肯定文化大革命。因为矛盾、问题的积累加剧,这样一种左的极端思潮,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相当的蛊惑力。在意识形态上,如果利用民众的不满,来重新主张过去的一些极端的左的思想和观点,那就是严重的问题了。对这种极端的左的东西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包括各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事实上,改革开放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这一点很多人不能接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搞市场经济搞出这么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这么大,怎么还敢说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对收入差距包括更重要的财产差距,是要认真来对待的,但是以为旧体制之下很平等,没有这些问题,那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
凤凰评论《高见》:具体指什么?
周为民:想一想旧体制下中国的农民,想想中国农民的当代命运和他们遭受过的重重苦难。旧体制以诸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城市消费品配给制度、就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政策构成一道坚硬的壁垒来隔绝城乡,把农民挡在城市之外,人为地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一类是乡下人,农民,一类是城里人,职工,由这种身份的不平等带来的是全面的机会不平等,几乎一切机会对农民都是封闭的。这是举世罕见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严重不平等。当然计划经济有它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但毕竟这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
凤凰评论《高见》: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是怎么打破的?
周为民:是改革开放打破的。农民终于有了进城的自由,以及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争取脱贫致富的权利,这是不是空前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平等程度?当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包括农民工的地位、待遇、所受到的歧视等等,而现在这些问题,恰恰是旧体制之下严重的不平等还没有完全消除的表现。
认为旧体制之下没有腐败,又是一个任意的想象,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旧体制之下那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甚至是绝对的权力,你说会没有腐败?
凤凰评论《高见》:但大家观感上觉得旧体制之下好像比较清廉。
周为民: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所以那时的腐败主要不表现在贪了多少钱,而是表现在各种特权上,倚仗特权的各种各样腐败同样是触目惊心的。改革开放以后,搞市场经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的腐败更多表现在倚仗权力来攫取钱财。
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旧体制之下,整个社会的公开透明程度是很低的,很多情况民众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
极端的左的思潮,包括主张用过去的办法,甚至文革的办法,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思想资源,就是过去被高度简单化、教条化了的阶级斗争理论,而他们对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沿袭苏联意识形态和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这样来处理今天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出大乱子。哪有执政党主张阶级斗争的?执政党的基本责任是要尽可能充分维护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团结与和谐,防止社会出现阶级分化,而决不能鼓动社会对立,制造所谓阶级斗争。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基本的理论上去做进一步澄清。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一定不能够背离这个方向。左的东西的要害就是动摇、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对这样一套左的东西不能够含糊、暧昧、甚至迁就,更不能够有意无意去试图利用。
左的思潮一旦蔓延,会严重恶化党内和社会上的政治风气,一定导致很多宵小之徒的政治投机。要看到,在中国凡是政治投机,总是向左的方向去投机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就中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提出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不能忘掉。
意识形态要给公民提供安全的预期
凤凰评论《高见》:常听到不少人提出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市场资源起决定作用、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又感觉到呈现收紧态势。中国究竟往什么方向走?
周为民:意识形态是有全局影响力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预期,对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社会各群体也好,起到一种提供预期的作用。环境是不是安全、对未来是不是确定,人们会通过意识形态的状况来作出判断。为什么说极左的东西有害呢,就是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
意识形态的核心目的,是要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如果在意识形态上整天喊打喊杀能凝聚人心吗?那不是造成人心恐慌吗?因此一旦意识形态上给社会提供的是不安全、不确定的预期,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凤凰评论《高见》:类似的警醒其实并不算多。
周为民: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左的东西沉渣泛起,人们还是不放心的,还是有疑虑的,这样就很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了。如果再以简单、强制的方式对待意识形态问题,那就更会导致人心疏离,影响党与社会各群体特别是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同时也会加剧意识形态方面的虚假化,使人们为了安全都以所谓“政治正确”的假话空话互相敷衍,更不用说那些正好以此投机的了。这是道德的堕落、思想的腐败和政治风气的败坏。
海外有些议论常简单化地说邓小平是什么“政左经右”,这个看法不对。邓既不是“经右”,也不是“政左”。邓小平开辟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大局,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政治上推进思想解放,排除左的障碍,这样才焕发出全党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才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才出现邓小平所说的那种局面:“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这就是意识形态对全局的影响。意识形态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开放包容,就有感召力、凝聚力,就有全局的主动,反之就会导致全局被动。
凤凰评论《高见》:如何有效防止左的危害?
周为民:要防止左的危害,首先要恰当地认识评估当前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不能任意夸大敌情,不能把思想文化上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简单笼统地看成阶级斗争,不能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看成是战争状态,甚至把党在这个领域的处境,看得跟孤守于四面受困的山头一样。
同时,还需要特别防止那样一种现象:本来是一些机关一些干部自身工作没有做好,但出了问题就编造、夸大“敌情”,滥用什么“敌对势力”作为诿过卸责的遁辞。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的实力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更有底气,这是好的。但一定要防止轻躁虚骄,不能把强调中国特色狭隘理解为我们在任何方面都独一无二,和任何人不同,别人那套东西统统不足为训。要看到,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外部文明有足够的包容、吸纳和融合能力,不仅能以“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大度安顿、欣赏外来文化,而且会以“西天取经”的精神不畏任何艰难地主动去学习外部文化,而且以真诚的敬重对待它,把它尊称为“经”。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