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7
往期回顾
NO287

"七七事变"80年:纪念战争,更要珍惜和平

没有走不出的历史峡谷,也没有永不和解的民族仇恨。80年过去了,没有人愿意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不应该总是在过往的事件中撕扯。

80年前,一个漆黑雨夜,日本侵略者突袭了卢沟桥边的宛平城。

当时驻防之国民革命军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奋起反击:“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至此,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亦由此开启。

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即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彼时的人们很难想象,此战要走过8个漫长的年头、付出了数千万人的惨烈牺牲。从最初国土大半沦丧,城池多半陷落敌手,国民哀哀辗转沟壑;到四万万同胞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到底,直至1945年“收恢复之全功”,这场中华民族伟大的卫国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期间之艰苦卓绝、慷慨赴死,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拂去尘沙、穿越迷障,诸多历史真实闪现出坚硬的质感。80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体卷入,略无阙遗。抵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牺牲没有畛域,不分阶级。正如冯友兰所言,“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军旅作家余戈在《1944:腾冲之围》中写道,腾冲攻克后,时为美陆军航空队中校的Burwell Lewie写道:“每天我从空中可以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腐物在腾冲城这个巨大的尸体上蠕动蔓延。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生物都遭到了空前彻底的毁灭。”他还看到,“三株粉红色的牵牛花”,在日军尸体“腐烂发臭的胸口上发芽开花”。

牵牛花向死而生,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贞下起元、旧邦新命、绝境复兴的强大生命力。事实上,经历过一场漫长铁血抗战的中华民族,其于现代国家、民族共识的认同从来没有这么强烈。

八十年过去了,经由艰难的爬梳清理,历史的脉络纹路渐次清晰,中国人关于抗战的记忆也日渐丰满。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身影,那些陌生身影也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尽管他们曾经属于别一序列,并因此默默无闻了数十载春秋,一任白骨抛掷,碑石破损。然历史可能有些遮蔽,而记忆却不会长久忘却。大历史语境下,英雄寂寞不过是暂时的沉潜。           

这是因为,记忆本身有修复功能,纪念不该区分差等。历史的祛魅往往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到一队队勇敢的战士,再到一段段壮怀激烈的历史图景,从点到面,从陌生到熟悉,从民间到政府层面,渐次充盈在全体公众眼前。而经由这样一个“打捞沉没声音”的过程,抗战老兵已经进入了当下的知识谱系,成为社会的共识。

2013年,陕西省政府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追认原国民党骑兵四师十二团上校团长孙荫芝,以及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一等兵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宗树、汪家强等为烈士。2015年,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也下发通知,向部分健在的抗战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补助范围涵盖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回乡务农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等四类抗战老兵。

这一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与褒扬,显然是一种和解、放下、携手向前的姿势。所有的为国牺牲者,都应该受到纪念与照拂。这不仅仅意味着对抗战老兵价值的肯定,也不仅仅意味着对战士后人的勖勉,更应该是对历史正道应有的尊重。

同样的“放下”,具体到战后的中日关系处理上,则显然要沉重得多、也难解得多。这不难理解,一方面,历史的死结并未完全解开,那段侵华史还没有得到清算,在日本方面总有声音淡化乃至否认侵略史实的前提下,讨论和解,显然超前了。与德国的深刻忏悔不同,日本方面多年来对于中国人民惨痛记忆的无视乃至践踏,一再刺痛中国人。

另一方面,现实的中日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关系,也使得双方的历史恩怨每每都被拿来作为现实的对抗工具。特别是,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于中国的敌对情绪也日渐强烈,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民间的对立。这也使得,几乎每一颗哪怕极小的石子都会漾起层层波澜。

其实,共识并非没有。前不久,日本前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谈到,“日本有必要正视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话语权越来大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构建日本的对华政策;而中国也有必要继续正确地认识日本的重要性并制定对日政策。中日两国都不要因排名次序发生变化,而感情用事地推行对外政策。”他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对对方国家、社会和国民抱有敬意。”

由是,构建一个正常化的国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互信互谅、共同发展,应该是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走不出历史,就不可能奔向未来。

没有走不出的历史峡谷,也没有永不和解的民族仇恨。80年过去了,没有人愿意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不应该总是在过往的事件中撕扯。

当然,放下也好,和解也罢,走出历史迷障的前提是正视历史、坦诚相待,避免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任何话语体系下的扭曲与抵赖、对抗与仇恨。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评论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