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1
往期回顾
NO311

“拥独”“反独”冲突升级,“爱国”更需理性

爱国的热情当然可以表达,拥护基本法的心愿也可圈可点,但前提应该是所有言行必须遵守法律、道德与社会秩序,绝非相反。

这几天,香港高校“港独”标语事件波澜迭起,“拥独”与“反独”冲突愈演愈烈。    

到目前为止,尽管双方唇枪舌剑不乏凌厉、乃至有些剑拔弩张,但大体而言,冲突依然停留在言论及话语权的层面。无论是线上的“攻占脸书”,还是线下的贴大字报,均尚未演变为现实的激烈对垒。这也表明,局势并未失控,仍有可能回到基本共识上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失控的危险就一定不存在。任何话语冲突的背后,其实均是价值观的争执,而一旦双方的对立情绪无法经由正常渠道排解,则事态就会进一步升级,并最终演变为街头行动。    

这其中,不排除总有一部分持论极端的人,刻意散播“港独”主张,鼓吹“去中国化”、“使香港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言论,并且形成一整套成熟的运作“套路”。如果不去旗帜鲜明地驳斥这些奇谈怪论,将公共讨论引向香港《基本法》,则这些言论注定将会继续蛊惑人心、混淆视听。    

此时,青年学生尤其应该保持理性与克制。青年学生身无利益挂碍、心忧天下苍生,多一些政治关切、多一些公共参与,并无不可,这也是一种经历的习得与实务的习练。但任何言语行为,一定要遵循基本的法律与历史事实,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背离常识的事情,甚至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在信息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以往社区串联与街头演讲式的运动,现在却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且传播效果与影响力也更大。青年学生空有一腔热情与抱负,却缺乏从事政治实务的经验与辨别力,很容易被极端言论绑架、裹挟,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因之尤其需要多一分理性。    

必须明确,香港《基本法》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内地与香港的基本共识,更是有关各方讨论香港前途必须遵循的法律框架。任何以言论自由为标榜的话语,均应该在这个框架内不得逾越。特别是在有着法治传统的香港,言行必须恪守法律。    

而在执法层面,香港特区政府也有义务严正执法,对于那些公然违反《基本法》和香港法律的“港独”言行,理应厉行禁止。这也是维护社会安宁与秩序、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必要做法。言论自由当然是基本人权,但极端化、蛊惑性的言论无疑会侵犯他人的自由,并不可行。从这个角度看,“港独”言论已失去法理基础。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看,近年来香港社会之所以“港独”言论潜滋暗长,不绝如缕,也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撕裂感”密切相关。贫富分化、利益固化的分配格局,以及房价畸高、青年人社会流动空间逼仄等现实问题,均导致香港社会负面情绪和言论纷纷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事事政治化”不可避免。    

近年来,中央政府及香港当局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着手破解。但凡事均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对于香港这样一个法治比较完备的社会,尤其需要依法行政,一切均需假以时日。香港的社会问题解决好了,则“港独”自然就没有了市场与土壤。  

当然,无论是手撕标语,还是张贴冒犯性的大字报,抑或是动不动就出征,这些极具对抗性、刺激性的做法非但没能消弭冲突、化解危机,反而成为刺激事态升级的导火索。    

爱国的热情当然可以表达,拥护基本法的心愿也可圈可点,但前提应该是所有言行必须遵守法律、道德与社会秩序,绝非相反。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评论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