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者发文针对目前大学教育和科研体制中巧立名目、种类繁多的“领军人物”评选以及强制束缚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提出了严正的批评。
诸如“长江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这样名目繁多的学术“领军人物”评选,确实让人大有祖国山河不够用之感。除“长江学者”这样的全国性“学术带头人”外,其余大多为地方性评选。而在一些评选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成为人们所诟病之处。但是,也需要看到,学术“领军人物”的评选与学术研究之间,并非简单直接的关系。
一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科大牛、业界翘楚。其二是所谓的“行政圈定”,就是教育或科研管理机构,通过一些列方法、标准、程序评定的“学术带头人”,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
这种认定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分类化延伸。分类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所离不开的基本方法。阿根廷国宝级作家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假设人如果不会分类,那将是莫大的悲剧。因此,这种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有益于降低交易成本。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也会进行相关的评选。这与高校里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评级一样,政府或社会团体要对学术进行扶持和支持,需要考虑成本最低而受益最大。因此,用一些靠得住的标准来对学术研究者群体进行类别划分,从而方便做出选择。
在“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的各类评选中,大多数正规的头衔、资质,还是给予了名副其实的学者。总体来说,这是一项基于过往能力和成绩的“免检”制度。这些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具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他们对学科动态的把握、研究方向的定位,是学术共同体的排头兵。
现代学术其实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工业系统,也讲求资源配置的平衡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领军人物”站立在学科前沿潮头,可以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视野,给后学晚辈一个风向标,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进入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减少走弯路的可能,节约时间和资源。这对构建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圈,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领军人物”式的评选,从某种方面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尽管各个地方搞出了那么多的头衔,在评选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也要看到它的必要性和正面价值,让评选程序更加简化合理、公开透明,才是更为积极合理的态度。
(凤凰网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風聲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風聲评论
凤凰网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