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5
往期回顾
NO345

挤干GDP水分,方能高质量发展

GDP含水量如此之高,说明在光鲜的经济数据之下,实际经济运行局面令人忧心,一些地方的经济只有自欺欺人的“速”和“量”。改变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近日,内蒙古、天津等大幅核减GDP,其中,内蒙古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核减幅度超过30%。而一年前,辽宁也自揭伤疤,称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存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GDP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成为各国决策者判断经济走向、决定政策取向的最重要依据。

但在国内,如此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却一直为造假阴影所笼罩。多年以来,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全国GDP数据频频“打架”,饱受舆论诟病。而各地在审计中,也屡屡发现官员给GDP注水的个案。

一些地方开始给GDP挤水分,是值得注意的信号。和以往审计中发现造假不同,那些大幅给GDP挤水分的地方,几乎都是主动为之。从中不难看出,一些地方主政官员,对于GDP造假之害,已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这样的自我反省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正如一位辽宁官员对媒体所说的,“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额债务,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GDP挤水分,在官员意识觉醒之外,更有客观因素使然。

一方面,长期的GDP造假,已经使得许多地方财政持续恶化,难以维持。《人民日报》曾报道,辽宁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介绍,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收1000元。

显然,GDP造假,迟早有玩不下去的时候。与其坐待危机的爆发,还不如主动刺破泡沫,甩掉之前的包袱,重新出发。

另一方面,GDP核算的改革,让造假难度增加,风险增大。去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这意味着GDP核算将由各地“各算各账”变为中央和地方“共同算账”。

在核算制度的约束下,地方的GDP统计“一手遮天”的局面将成为历史,地方经济数据将不得不以真实面目示人。而GDP核算的改革,明年就要全面实施,与其到那时被戳穿谎言,受到严厉问责,还不如提前挤掉水分,和前任划清界限,给自己以退路。

GDP造假害莫大焉,虚高的GDP之下,受益的只是官员的面子和升迁,统计数据的失真,将给政策制定者带来误导,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挤掉GDP水分,相关经济数据变得更加真实,这显然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更精准地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并把握好调整力度与节奏。

辽宁、内蒙古、天津等地主动给GDP挤掉水分,但是GDP有水分何止这些地方。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恶性循环中,各地GDP攀比早就成为风气。近几年来,虽然官员政绩考核改革喊得震天响,改革基本换汤不换药,GDP依然“独大”,这就难以杜绝官员造假冲动。所以,给GDP挤水分,还经济数据以真实面目,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GDP挤水分,是一剂猛药,但这一剂猛药,也把地方经济运行的痼疾给充分暴露。像滨海新区,挤掉水分,一下30%的GDP就灰飞烟灭。GDP含水量如此之高,说明在光鲜的经济数据之下,实际经济运行局面令人忧心,一些地方的经济只有自欺欺人的“速”和“量”。改变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風聲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風聲评论

凤凰网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