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组组清晰明确的数据、一次次铿锵有力的表态……今天上午,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代表本届政府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舆论普遍关注。
依然是沉稳的语调,依然是清晰的表述,却无疑会成为中国未来一年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这也是中外媒体、业界等高度关注一年一度中国两会的深层原因。而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所有信息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2018年的两会显然“极不平凡”。这里的“极不平凡”,不仅仅在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情势下,中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仅仅在于国内经济在大幅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推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也不仅仅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
而更多的“不平凡”则在于,“人民”始终是过去、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看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人民”。无论是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表态要着力治理环境污染,抑或是提出要激发社会创新创造能力等,均落脚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一条主线上。
“人民”是枢机,人民是中心。类似的表态在报告中所在多多,“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这些平实的话语,本身就是本届中央政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生动写真。以“稳”而言,在国家,固然是一种经济定力;而在市井细民,则不啻就是一种“稳稳的幸福”。每一个生活在真实生活中的人,相信都会有深切的个体经验。
变的是沉疴,是僵化的制度与严苛的约束,是过高的税负与偏薄的保障,是很多很多庸常生活中的不合理;而不变的则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对于生活品质、身处环境乃至社会公平公正的诉求。政府的所有努力,都应该也只能着力于人民的意愿。
从过去5年的视野看,这种变化则会看得十分明显。总理在报告中也有生动述评,如“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中国开放的扩大,有力促进了自身发展,给世界带来重大机遇。”“各领域改革的深化,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等。
以诸般“变”的指标为牵引,以“不变”为目标,为各种人群、力量的发力点,则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
政府对人民的诚意,也表现在“时间表”与“任务数”上。比如,总理在报告中讲到2018年政府工作时表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等。
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礼包,在总理报告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迅速成为自媒体传播的高频话语,令人欣喜。民之所望,政之所想,这也表明总理的话切中了民众情绪、回应了民众关切。
而当各类话语同在一个舆论场互动、发酵,并相互激发时,就会果如总理所言,“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事实上,“人民”的分量越来越重,也是今年两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从“部长通道”到“代表委员通道”,本次两会实现了“通道全覆盖”;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比例中,领导干部比例下降而基层民众比例增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民意可以便捷地参与两会……所有这些新变,均展现出一个让人欣喜的局面。
说到底,为政者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惟有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无限接近美好的愿景。正如总理在报告中所说的,“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
風聲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風聲评论
凤凰网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